文化资本视角下的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menchu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正在步入崭新的文化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将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重要手段。文化经济是对知识经济内涵的扩展和深化,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化消费日渐发展,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向。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迅猛。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以民族乡村风光为依托的民族村寨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与认同。民族村寨是少数民族群体聚居的地方,在旅游开发中,原始、古朴、传统的民族村寨,一瞬间开放为跨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地方文化、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包括文化生态失衡,利益相关者冲突、社区内部不和谐、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严峻挑战。文化资本理论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在教育学、社会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近年来,西方学者越来越倾向于研究文化资本的经济增长功能,探讨文化资本与个人发展的关系,研究文化产品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体制、制度对企业、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由于文化资本理论具有强大的分析功能与较完整的分析框架,对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文化资本的循环、周转、积累、市场运作均有涉及,能够为民族文化的生产、运营、发展、保护提供独特的分析视角和理论构架。目前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开发的研究中,定量化研究较少,没有从文化资本角度对民族旅游村寨进行研究的前例,而现有文化资本方面的研究也少见主要关注小尺度,小范围,非主流文化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本的研究,这正是本文开展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研究的依据。本论文基于这样的认识:民族文化旅游景区不断上演的利益纷争和群体性事件根本原因是旅游吸引物价值及其归属不明确,导致的旅游收益分配不公,只有从经济上实现旅游吸引物价值认可,并通过法律保障民族村寨社区与村民的财产权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景区各利益相关者无限重复博弈所导致的“共输”问题。民族旅游村寨不能以牺牲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代价而单纯谋求经济效益,现有民族村寨的开发方式普遍以短期经济利益为主,长此以往,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文化根基将被掏空,民族文化将会失去原生的土壤,文化的重构赋予文化新的意义,传统的异质性的民族的特色的文化将会逐步消失,外来各利益相关的掘金者在获得自身短期利益满足以后将会撤退,而对于世代生活在民族村寨的村民将面对面目全非的地方文化,四分五裂的价值观体系而无所适从,因此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之初,就必须以民族村寨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考虑社区长远的和谐与稳定。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现有民族旅游村寨不可持续现状的分析,寻找不可持续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探寻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策。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民族旅游村寨目前的现实困境和相关理论的局限,提出了民族文化资本化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通过对民族文化合适价值评估方法的寻找,结合产权理论在民族旅游村寨的运用,为文化资本化提供了方法思路与理论架构,在此基础上,寻找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化的实现路径。为了验证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选取了贵州典型的民族旅游村寨代表景区--西江千户苗寨作为实证研究,为西江千户苗寨基于文化资本化实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共八章对民族旅游村寨的文化资本进行研究。第一章对研究理论背景与现实背景进行分析,探讨了文化资本化研究的意义,界定了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并分析了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针对论文的关键词,进行了理论综述。分析了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本化的缘起、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梳理了民族旅游村寨的研究现状与理论缺陷,并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产权理论、价值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区参与理论、社区增权理论。第三章主要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实现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论文首先分析了现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四种典型性开发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的开发模式,企业主导的开发模式,村民主导的开发模式与NGO主导的开发模式。在以上四种开发模式中,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些问题的症结解决路径统一指向两个方向,一个是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一个是开发能力的培养。而这两个问题可以在文化资本视角下统一到同一个框架下。现有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社区参与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剖析景区内部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力工具,主要提出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模式与多中心治理模式,但不足以解决民族村寨文化发展的问题。而社区参与及其社区增权理论为旅游景区参与式开发与内部增权提供了理想的思路,但是两个理论本身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由于我国旅游景区老百姓普遍被动参与的现状与我国民主制度现有的缺陷,两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参与能力建设与利益分享的公正机制缺失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利用文化资本及其转化理论解决民族旅游村寨问题的思路。为了证明笔者的逻辑,本文建立了民族旅游村寨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并通过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各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将两者建立关联,分析得出只有民族村寨村民的利益诉求与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为契合,因此,保障村民的利益诉求,即是保障民族旅游村寨的可持续发展。而保障村民的利益诉求,第一步须要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本化。第四章主要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化实现的前提--村寨旅游资源总体经济价值评估。论文首先根据现有对民族文化分类体系的研究,结合民族旅游村寨资源构成状况,将民族旅游村寨文化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体系,并将物质文化分为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医药文化、农业文化五类,将非物质文化分为节庆文化、歌舞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礼仪文化、工艺文化七类。由于民族村寨本身是自身文化与当地环境互动的结果,周边的自然生境是经文化改造的生境,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同时,游客在对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时,常常是基于对民族村寨旅游吸引物的整体认知而形成旅游欲望,在旅游体验中,也是对村寨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感知与体验。因此论文将民族村寨文化看成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不区分民族旅游村寨的不同资源要素,也不对文化子系统进行细分,统一对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总体价值进行评估。文章认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价值评估有利于提高利益各方对文化价值的认知,促进民族村寨旅游资源有效配置,为村民分配文化收益提供标准,利于对村寨旅游开发中的成本-收益进行核算。结合现有对文化价值与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优劣势分析,本文选用个人旅行费用法(ITCM,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评估民族旅游村寨游憩价值,选用意愿价值法(CVM,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评估其非使用价值,两者加总构成民族旅游村寨文化总经济价值。第五章,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实现的基础--产权界定。本章通过对旅游资源产权功能的分析,认为产权可以从对主客体的激励角度提高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支持度与满意度,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利益分配不公而导致的社区矛盾,减少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公地悲剧与负外部性问题,实现民族村寨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从根本上保障村民利益,实现民族村寨文化良性传承和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而民族村寨现有产权缺失,产权界定不清,产权运营“政企不分”,景区利益相关者交易成本高,导致村寨旅游资源浪费与破坏。分析认为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村寨集体,产权客体应该包括现有自然与人文方面通过劳动付出所构成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以及民族文化本身。集体应该享有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集体有权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方式、发展途径、资本引进、门票价格,景区内食住行游购娱相关服务产品的设立与收益享有决定权,并有权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实行转让、变更、撤销的权利。现有政府推进的开发模式侵犯了集体的权利,剥夺了集体的主体地位,应严格遵守扶持村寨的职责,还权与民,单独实行管理职能,而集体需要建立村内监督机制,保障村民内部利益的分配,帮助村民真正分享产权带来的收益。第六章主要探讨民族旅游村寨文化资本实现的具体路径。论文首先分析了民族旅游村寨文化的资本属性,认为民族旅游村寨文化具有价值性、收益性,能够积累和产生增殖,具备实现资本转化的潜能。借鉴现有学者对文化资本的划分,并结合民族旅游村寨的实际,本文将民族文化资本分为实体文化资本与虚体文化资本,并认为实体文化资本的实现需要通过文化资源的产品化,文化产品的市场化,文化市场化运营与管理三个步骤来实现,而虚体文化资本需要通过身体化形态与体制化形态文化资本的提升加以实现。第七章是对西江干户苗寨文化资本转化的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状况,探查了其旅游发展的历程,并利用6年来的观测对比找出了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西江千户苗寨存在环境破坏、文化变异、过度商业化及景区矛盾冲突的问题。论文紧接着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开发核心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了各方的利益诉求,在此基础上利用ITCM方法评估了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憩价值,利用CVM方法评估了景区非使用价值,得出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经济总价值为21.8亿元。通过对西江千户苗寨现有产权现状的分析,论文认为应该将西江千户苗寨旅游资源产权主体界定为村寨集体,将现有无主产权自然景观权、文化景观权及民族文化产权界定为村寨集体的产权客体,保障村寨集体行使旅游资源所有权主对旅游开发决策的权利,实现三权分离。最后本文提出西江千户苗寨文化资本转化路径,包括创新文化产品开发,提升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培养村民文化生产能力,推动民族地区文化制度建设。第八章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在分析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在当今世界中,水稻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农作物,因此努力实现水稻的高产栽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工作。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当前水稻栽培的现状,并在具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有
俞正燮为清代嘉、道间转变学风之代表人物,其学承乾嘉,而所涉愈趋广博精深,尤长于局部考证,于治学中能体现出求实精神、进化观点和维护人权、提倡男女平等的近代意识及以传统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极大提高,人民生活安定,正向着富裕和谐的小康社会迈进。然而,在这种经济快速发展的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花岗岩类的分类理论决定其填图方法。现行的单元 -超单元填图方法是依据花岗岩类的 I型、S型分类理论和同源岩浆演化理论而建立的。由于同源岩浆演化理论的不完善性 ,造山带
不少研究者通过模型构建和数学演算验证了人力资本对促进农村和农民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对农民人力资本如何影响农民绩效的研究很鲜见。本文在农村入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结合
人的全面发展、社会进步两者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催生现代教育的新使命,那就是基于现实的人存在科学与人文分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不平衡的境遇,通过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正>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曾说,他讨厌旅行,他恨探险家,但他写出了我认为最好的民族志和田野手记《忧郁的热带》。与他去的热带相反,我也带着讨厌旅行的情绪,来到了寒温带
中国客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客车行业沿着波浪式的轨迹前行,行业内骨干企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竞争激烈。客车行业进入微利时代,车企想依旧按老的拼产品和拼价格的方式占领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茶馆是茶文化继承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体现者的一面旗帜。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茶馆中扮演的装饰艺术角色,可归属于中
顾颉刚和傅斯年是近代学术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彼此之间的分合固然饶有趣味,学术上的纠葛更值得玩味。近代学者对于三代及三代以前古史的怀疑或重建态度,多受到时势、个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