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洛尤单抗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血脂水平、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依洛尤单抗联合他汀药物治疗对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血脂水平、临床疗效及药物安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入选2020年01月至2020年06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五科,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脉多支病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试验组在他汀降脂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依洛尤单抗强化降脂治疗,对照组单用他汀降脂治疗,随访半年时间,观察依洛尤单抗对血脂水平的影响(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依洛尤单抗的临床疗效,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衰反复住院或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胃肠道反应、肌痛、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上限、注射部位反应、新发糖尿病、神经认知功能影响等。所有数据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依折麦布使用情况、其他心血管药物使用情况(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剂、ACEI/ARB、螺内酯)、以及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水平(FPG)、血脂数值[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试验组冠状动脉双支病变例数为21例,三支病变例数为29例,其中左主干病变例数为7例,慢性闭塞病变例数为5例,钙化病变例数6例,分叉病变例数3例,支架数目≥2枚23例;对照组冠状动脉双支病变例数为20例,三支病变例数为30例,其中左主干病变例数为8例,慢性闭塞病变例数为4例,钙化病变例数7例,分叉病变例数4例,支架数目≥2枚22例;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数量、病变类型、支架数目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LDL-C水平:两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LDL-C水平显著降低,各个时间点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基线时2.93±0.56mmol/L VS 2.91±0.58mmol/L、半个月时1.85±0.19mmol/L VS2.87±0.30mmol/L、1个月时1.49±0.17mmol/L VS 2.84±0.54 mmol/L、3个月时1.24±0.14mmol/L VS 2.77±0.57 mmol/L、半年时1.06±0.27mmol/L VS2.71±0.59 mmol/L,P<0.0001)。分别对两组各个时间点的LDL-C水平进行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LDL-C水平随时间延长呈进行性下降,不同时间点之间的LDL-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时LDL-C水平较基线相比下降百分比达到64%;而对照组LDL-C水平随时间推移无显著下降(P>0.05);4.临床疗效:随访期间内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其中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1例、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反复住院患者1例、因行冠脉血运重建住院患者1例,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6%,其中心血管死亡患者1例、心肌梗死患者1例、因心力衰竭住院患者3例、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5例、行冠脉血运重建患者3例,虽然两组单一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复合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试验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药物安全性:用药期间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其中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发生肝酶异常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其中发生胃肠道反应2例、发生肌痛2例、发生肝酶异常2例,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他汀降脂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依洛尤单抗强化降脂治疗不仅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LDL-C水平,还具有降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的趋势,同时安全性及耐受性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输血依赖的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ransfusion dependent nonsevere aplastic anemia,TD-NSAA)是指在未发展成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常规有一项符合SAA,需依赖输注血制品的NSAA。国际AA指南推荐TD-NSAA进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的免疫抑制治疗。但其起效缓慢,易合并感染且复发率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血栓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一科符合标准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696例,根据术前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结果将患者分为左心耳血栓状态组(88例)和无左心耳血栓状态组(608例)。同时通过住院病例系统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房颤的类型(持续性房颤或阵发性房颤),房颤的持续时间,入院的血
目的:低氧肺动脉高压是临床上常见的肺动脉高压的一个亚型,其发病存在有明显的性别差异。Warburg效应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相关,本实验通过在体研究,应用低氧和去势大鼠建立肺动脉高压模型,探讨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是否通过HIF-1α信号通路,影响Warburg效应,进而减轻肺动脉高压。方法:选择42只6-8周的雌性SD大鼠,并随
目的:了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和特点,分析AA克隆性造血与临床特征和免疫抑制治疗(IST)效果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自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就诊的91例AA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分析,同时随访观察IST疗效。并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组分析。结果:1.91例初诊AA患者中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成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特点、病因、治疗及预后等,评估成人获得性PRCA患者对免疫抑制疗法,特别是环孢素A和/或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以进一步了解本病的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以2013年12月至2020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明确诊断为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PRCA)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
目的:肺动脉高压(PAH)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通路,雌激素对肺动脉高压有保护作用,但雌激素与乳酸代谢在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中相关联系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研究雌激素对肺动脉高压的保护机制,探究在此过程中雌激素对M2型丙酮酸激酶(PKM2)的作用通路,进而影响糖酵解代谢产物乳酸含量,为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42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7组(各组n=6):假手术+常氧组、假
第一部分采用256层螺旋CT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正常参考值定量研究目的:采用256层螺旋CT定量测量正常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周脂肪体积、心外膜脂肪体积及不同位置心外膜脂肪厚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心外膜脂肪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我院2019-12至2020-12期间临床可疑心血管疾病或无症状体检者,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100例患者,男性42例,女性5
目的: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cute aortic dissection AAD)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探讨D-二聚体在AAD预后及分型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早期重视、积极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74例,收集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胸痛症状、发病时间、既往病史、个人史、实验室化验指标、临床分型、相关
目的:本研究应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定性及定量观察不同程度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舒张期各时相左心腔内流体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参数与心脏结构的关系以及在评估主动脉瓣反流程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LVEF>50%的AR患者42例,依据2017年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关于对无创评估瓣膜反流的指南将患者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即AR1、AR2、AR3组),每组各14例,另收集健康体检者14例作为对照组,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血管增强技术研究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患肢CEAP临床分级与同侧髂总静脉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1月因下肢CVD就诊于我院血管外科需进一步诊治来超声科检查的115例患者(右侧患肢109条,左侧患肢102条)及同期97例健康志愿者(右侧下肢88条,左侧下肢89条)。所有受试者均记录一般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