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黑磷烯是从黑磷块体中机械剥离出来的具有六角褶皱结构的二维材料。黑磷烯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可调节的直接带隙、具有高的电子迁移率、超强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平面各向异性,在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与其它二维材料一样,在制备大尺度、高质量的黑磷烯样品过程中,缺陷是必不可免的。但是与其它二维材料不同之处在于,黑磷烯存在多种稳定的同素异形体,这些同素异形体的存在会使得黑磷烯产生更多种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磷烯是从黑磷块体中机械剥离出来的具有六角褶皱结构的二维材料。黑磷烯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如可调节的直接带隙、具有高的电子迁移率、超强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平面各向异性,在二维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中一直是一个活跃的研究课题。与其它二维材料一样,在制备大尺度、高质量的黑磷烯样品过程中,缺陷是必不可免的。但是与其它二维材料不同之处在于,黑磷烯存在多种稳定的同素异形体,这些同素异形体的存在会使得黑磷烯产生更多种不同类型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可能会影响黑磷烯的电子性能,同时也会扩大黑磷烯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黑磷烯中可能出现的五种类型的线缺陷结构,包括4|8线缺陷、5|7线缺陷、δ-P线缺陷、β-P线缺陷和γ-P线缺陷。并且计算了线缺陷体系的电子能带结构和缺陷形成能量。通过计算我们发现,由于黑磷烯的低对称结构,黑磷烯中的缺陷形成能要比石墨烯中的更小,这就表明在黑磷烯中更容易形成线缺陷。计算线缺陷体系的电子性质,结果表明五种线缺陷体系均没有出现杂质能级,依旧表现为半导体性质。只是由于线缺陷的产生对黑磷烯带隙的大小产生了影响,研究表明缺陷体系带隙的大小与插入的线缺陷的本征带隙大小有关。在这五种结构相中带隙最小的是带隙为0.45eV的δ-P,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五种线缺陷体系中带隙最小的是δ-P线缺陷体系,带隙为0.54eV。将不同二维材料堆积构成异质结,己经被确定为是一种提高或丰富二维材料性能的方法。在本文中将β-P(蓝磷烯)、γ-P和α-P(黑磷烯)这三种磷的不同相位的层状结构通过垂直堆叠或横向连接构成了四种异质结,我们研究了这四种异质结的结构和电子性质。对于纵向异质结γ-P/α-P和β-P/α-P,计算两种异质结的能带,得知这两异质结均为半导体结构,其带隙分别为0.37eV,0.73eV。设计了γ-P/α-P和β-P/α-P横向异质结,并对不同宽度下横向异质结的热力学稳定性、电子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尺度下的横向异质结的单位面积形成热都很小,确保了异质结的热力学稳定性。通过计算横向异质结的电子性质发现不同宽度下的横向异质结均是半导体性质,且横向异质结的带隙会随着宽度的增加而减小。
其他文献
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生殖(Unisexual reproduction)中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是雌核发育(Gynogenesis)和雄核发育(Androgenesis),人工单性生殖可以极大地缩短获得基因修饰动物纯合子
多羟基结构单元广泛存在天然产物分子和药物分子中,而且,羟基基团在有机合成中也是重要的合成砌块,可以进一步进行官能团转化生成其他官能团。因此,发展高效、绿色、实用的构
逆向工程技术作为全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在现代制造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新产品设计及量测领域,如何在设计阶段基于逆向工程提高产品的精度对复杂曲面设计具有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从原来量上的满足转变为对质的高要求。与此同时,“瘦肉精”、“毒豆芽”、“黑化肥”等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发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几乎每一部小说出版后都好评如潮,而其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丹尼尔·德龙达》却是一个例外,部分学者指出其对犹太人物的塑造可能过于理想化。这部小说是爱略特唯一一部以她自己生活的当代英国社会为背景的作品,因而更为直观地展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人的迷惘和面临的困境。小说以两条故事主线展开:英国女孩格温多琳的婚姻与丹尼尔等犹太人的生活。一边是庸俗虚伪、迷失了自我
银纳米颗粒(AgNPs)作为广谱抗菌剂被大量使用,其排放到环境中带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对于AgNPs的生物毒性,在蛋白与生物体层次已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细胞膜上
铝锆碳质耐火材料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行业,目前国内外使用氧化锆原料都存在制备能耗大、生产成本、高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本论文研究锆英石在添加剂作用下的碳热还原物相行
甜菊糖苷和甜菊酚酸是甜叶菊中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保健功能成分。甜菊糖苷是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萜类甜味剂,其中甜菊苷(stevio side,SS)和莱鲍迪苷C(rebaudioside
细胞膜上有许多用于行使一些特定功能的特化区域,例如由许多蛋白质在簇集的整合素黏附基础上形成的黏着斑。这些特化区域的动态变化与许多重要的细胞活动有关,如整合素介导的
测序技术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诞生以来,经过几十年的技术革新,最终形成了以下一代测序技术为主导的格局。以第二代测序技术为基础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成为了发育学和疾病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