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随着动态血压的应用,人们越来越关注到血压的昼夜节律及变异性。生理性昼夜血压节律是呈现“双峰一谷”长柄杓形周期性节律变化,即杓型血压。这种血压昼夜节律对适应机体活动和保护心血管结构与功能是非常重要的。而异常的血压节律包括非杓型血压、反杓型血压和超杓血压,主要以非杓血压为主,反杓血压次之,超杓型血压较少见。非杓型血压在血压正常的人群中发生率为25.0%-33.7%,高血压病患者中则可高达50.8%-65.0%。现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CKD患者的血压模式以非杓型及反杓型血压为主,且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63.9%-80%。CKD透析患者发生率高达82%。夜间血压下降幅度减少者具有更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其可加速肾功能的损害及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发现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独立与血压水平单独存在,是引发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因此,了解 CK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使我们更好的控制CKD患者高血压,而且对维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已有研究发现,高尿酸是可能作为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尿酸是嘌呤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CKD患者大多数伴有高尿酸血症。荟萃分析显示高尿酸可能是作为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发现血尿酸水平与CKD患者血压节律是否存在相关性。国内外已有部分研究发现血尿酸与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但样本量较少,也缺乏针对CKD患者的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且对CK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改变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224例CKD非透析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探讨CKD非透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特点及其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目的: (1)通过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了解CKD非透析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及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率。 (2)分析CKD非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的影响因素,明确血尿酸是否为血压节律异常的影响因素之一,为其维持正常的血压节律提供依据及临床线索。 方法: (1)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病例,最终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住院的224例CKD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携带式动态血压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血尿酸、肌酐、尿素氮、血离子、血脂、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等生化指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高频超声评价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 (2)根据动态血压的结果分为血压节律正常组及血压节律异常组,观察比较2组间血压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等的差异性。再根据血尿酸的结果分为尿酸正常组及高尿酸血症组,观察不同组间血压的情况和昼夜节律的差异性。对血尿酸与CKD非透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进行线性相关分析,了解两者的相关性。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非透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 (3)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连续变量以mean±SD表示,非正态分布以median,IQR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用t检验比较2组间差异;否则用秩和检验和χ2检验用比较不同组间差异。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相关因素,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224例 CKD非透析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6.64±16.41,男性113例(50.4%),女性111例(49.6%)。血压节律正常患者(杓型血压)有58例(占25.9%),血压节律异常有166例(占74.1%),其中非杓型血压占107例(47.8%),反杓型血压占57例(25.4%),超杓型血压占2例(0.9%)。且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加,CKD1期发生率为61.1%,至CKD5期高达86.4%。 (2)血压节律正常患者接受ACEI/ARB降压药物治疗率更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尿酸、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胱抑素C、甲状旁腺素、磷、钙磷乘积亦高于血压节律正常患者,而eGFR、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较血压节律正常患者低。血压节律异常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血压节律正常患者。 (3)CKD非透析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67%。高尿酸血症组的高血压发病率、24h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日间/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肌酐、C反应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磷、钙磷乘积均高于尿酸正常组,而 eGFR、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低于尿酸正常组。高尿酸血症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亦高于尿酸正常者。同尿酸正常组相比,高尿酸血症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且同一CKD分期中,高尿酸血症的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亦高于尿酸正常组,尤以CKD1、2、3、5期明显。 (4)血尿酸水平均与夜间收缩压/舒张压下降率呈线性负相关。 (5)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ACEI/ARB药物使用、血尿酸、C反应蛋白、甲状旁腺素、血红蛋白、钙磷乘积与血压节律异常具有相关性。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血尿酸水平越高(OR=1.007,95%CI:1.00-1.01;P=0.002)、C反应蛋白越高(OR=1.170,95%CI:1.03-1.33;P=0.016)和肾小球滤过率越低(OR=0.812,95%CI:0.80-0.88;P=0.034),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的风险越大。 结论:CKD非透析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常见,发生率为74.1%,且随着CKD分期的进展,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血压节律患者较节律异常者接受ACEI/ARB药物治疗的比例增多。与血压节律正常组相比,血压节律异常组左室质量指数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高、肾功能较差、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水平较高。高尿酸血症患者高血压及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血尿酸水平与夜间血压下降率呈线性负相关。血尿酸、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肾功能越差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风险越大。积极控制CKD非透析患者血尿酸、改善肾功能可能是防治CKD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