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有多真?”(齐泽克3)——这是齐泽克在他的《斜目而视》中所提的第一个问题。齐泽克自己根据这一问题发展了拉康的实在论,而一个世纪以前的尼采则认为实在界已经随表象世界一起消失殆尽了。尚·波德利亚提出了“超真实”。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另一个拷贝的世界所取代,在那里,我们寻求的只是被模拟的拟象,仅此而已。对于实在这一问题,尽管神种理论切入角度各有不同,但最终似乎都殊途同归,得出实在界不可知的结论。
伊塔洛·卡尔维诺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他大多数的作品中都带有美学与想象的成分。他的世界著名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由美国英语语言翻译家威廉·韦弗翻译成英语。这是一本关于实在、幻想、欲望、形象、地图、语言、象征、记忆,以及意识形态等等的小说(或者说是沉思录、哲学著作,或者心智探究)。书中描述的五十五座想象中的城市,由小说的主人公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所陈述。这些城市故事正如五十五则寓言,引发读者无限的哲学思考。
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实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包括小说中所隐含、表现,或者反映的实在与象征、想象,以及模拟的关系。文章主要以齐泽克的实在哲学以及波德利亚的过度真实为理论支持。
本文由六个章节所组成。其中第一章为国内外关于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文献综述,而第二章则是对齐泽克实在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论述的相关性。本章对许多拉康精神分析的术语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中一些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这些拉康式的术语多为齐泽克的著作所引用。第三章至第五章为本文论述的主体,每一章的论述重点分别为象征实在、想象实在,以及真实实在。其中每一章内又继而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第三章名为“一城两式——象征实在”,集中论述了齐泽克提出并发展的象征形象论,以及该理论在对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理解与分析中的运用。本章引用并讨论了例如含义、象征、主体性等有关术语。第四章主要对想象实在的概念以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进行阐述与探究。此外,本章还包含比如镜像阶段、幻想、身份确认、主体性,以及创伤等关键词的论述。第五章将对齐泽克的真实实在理论的讨论与波德利亚的过度真实理论的讨论相结合,并得出结论,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本章也对客体小a、崇高、欲望、幻想、焦虑等概念进行了阐述。第六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章主要对实在论的三大部分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和运用进行了重申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