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Real is Reality?--A Zizekian Reading of Calvino's Invisible Cities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有多真?”(齐泽克3)——这是齐泽克在他的《斜目而视》中所提的第一个问题。齐泽克自己根据这一问题发展了拉康的实在论,而一个世纪以前的尼采则认为实在界已经随表象世界一起消失殆尽了。尚·波德利亚提出了“超真实”。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被另一个拷贝的世界所取代,在那里,我们寻求的只是被模拟的拟象,仅此而已。对于实在这一问题,尽管神种理论切入角度各有不同,但最终似乎都殊途同归,得出实在界不可知的结论。   伊塔洛·卡尔维诺以一个小说家的身份对这一问题进行回应,他大多数的作品中都带有美学与想象的成分。他的世界著名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由美国英语语言翻译家威廉·韦弗翻译成英语。这是一本关于实在、幻想、欲望、形象、地图、语言、象征、记忆,以及意识形态等等的小说(或者说是沉思录、哲学著作,或者心智探究)。书中描述的五十五座想象中的城市,由小说的主人公马可波罗向忽必烈汗所陈述。这些城市故事正如五十五则寓言,引发读者无限的哲学思考。   本文从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实在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包括小说中所隐含、表现,或者反映的实在与象征、想象,以及模拟的关系。文章主要以齐泽克的实在哲学以及波德利亚的过度真实为理论支持。   本文由六个章节所组成。其中第一章为国内外关于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文献综述,而第二章则是对齐泽克实在哲学研究方法的论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论述的相关性。本章对许多拉康精神分析的术语进行了介绍,并对其中一些展开了详细的论述。这些拉康式的术语多为齐泽克的著作所引用。第三章至第五章为本文论述的主体,每一章的论述重点分别为象征实在、想象实在,以及真实实在。其中每一章内又继而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分析与文本解读。第三章名为“一城两式——象征实在”,集中论述了齐泽克提出并发展的象征形象论,以及该理论在对小说《看不见的城市》的理解与分析中的运用。本章引用并讨论了例如含义、象征、主体性等有关术语。第四章主要对想象实在的概念以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进行阐述与探究。此外,本章还包含比如镜像阶段、幻想、身份确认、主体性,以及创伤等关键词的论述。第五章将对齐泽克的真实实在理论的讨论与波德利亚的过度真实理论的讨论相结合,并得出结论,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本章也对客体小a、崇高、欲望、幻想、焦虑等概念进行了阐述。第六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章主要对实在论的三大部分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和运用进行了重申与总结。     
其他文献
怎样把正面宣传做得精彩?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选题策划要应时,紧跟需求巧做文章;标题制作要抓人,激发受众看一眼便丢不下的兴趣;叙事表达要生动,感人故事娓娓道来;先进事迹要
学位
随着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电子封装业面临着向“绿色”无铅化转变的挑战,采用无铅封装材料是电子封装业中焊接材料和工艺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主
尤里·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1924-),是当代俄罗斯的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品有被视为战壕真实派的奠基之作,有被苏联评论界誉为描写战争“全景小说”的代表作,更有引起社会强
频发的对话阻隔、主体间性缺失危机与低效的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错配”引发了交际能力缺失危机,危机的缓解和解决正需要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构建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而
阅读是人类接受信息、扩展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更是意义非凡,因为它是学生接触目标语的唯一途径。若具有过硬的英语阅读能力,他们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
诗歌是否可译,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以及文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这种长期以来持续的争论是由于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诗歌比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更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更具有音、形
理查德.赖特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非裔美国作家,他的代表作《土生子》(1940)被认为是一部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该小说的出版不仅震撼了美国文坛,也震撼
语篇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其基本原因在于连贯是语篇的一个根本特征。现有对语篇连贯的分析基本是从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和语篇功能理论出发,而中国古诗词作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