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精神的此“长”彼“消”——从《左传》到《战国策》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lz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古代两部重要的著作,《左传》和《战国策》有很多差异点。本文主要从贵族精神角度对二者进行论述。在《左传》中,大部分贵族十分注重自己的德行和语言,崇尚“三不朽”,遵守忠义、谦让和仁爱等社会美德,能够以国家利益为自己行为的出发点,所展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贵族精神;而在《战国策》中,大部分贵族朝秦暮楚,尔虞我诈,相互攻伐,以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追求目标,给人以一种游说式的世俗堕落感,有些贵族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不择手段,与贵族精神渐行渐远。本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从所载人物看贵族精神的“长”与“消”,第二章从所记内容看贵族精神的“长”与“消”,第三章从著者倾向看贵族精神的“长”与“消”,以上三章主要论述贵族精神在《左传》和《战国策》中“长”与“消”的表现;第四章探讨贵族精神由“长”到“消”的原因。
其他文献
雄辩术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开始成为一门艺术,依靠本身技术的逐步加强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受到民众的认可和重视,并被列为“七艺”之中。修辞教育在西方国家的传统教育中曾长
中国审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跌宕起伏的,它总的发展趋势和中国整个社会历史背景是相一致的。20世纪前期,即本文所指的1900年至1930年期间,深处于内忧外患背景下的上海,作为中国审美
对某110 kV变电站35 kV简易母线保护动作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通过现场试验查证了简易母线装置的动作逻辑,找出了保护逻辑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旨在能更好地完善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文学史上鲜明独特的地位,取决于他文体家和流亡者的双重身份,而起关键作用的是他对文体形式的不断尝试以及主观审美趣味。另外作家出生的时间恰好是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