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广东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病证结合方法建立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与脾虚型UC及单纯湿热证大鼠模型相对比,并与临床研究相参照,从症状、病理及免疫学三个方面探讨CD4+CD29+T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完善UC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  1.临床标本收集  从南方医院健康体检者及消化内科患者中遴选出符合本实验的研究对象,分为健康对照组、湿热肠炎组、湿热UC组及脾虚UC组,收集其外周血及结肠黏膜标本。  2.动物模型的构建与分组  采用高湿高温+高脂高糖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湿热模型;采用隔日足量饮食+番泻叶灌胃+游泳疲劳的方法建立脾虚模型。在证型造模的基础上加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及乙酸诱发UC,分别造成湿热型及脾虚型UC大鼠模型。造模完成后分为单纯湿热组、湿热UC组及脾虚UC组,与正常组对比,收集外周血和结肠标本。  3.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测外周血中CD4+CD29+T细胞百分率,用免疫荧光法测结肠中CD4+CD29+T细胞的表达。用ELISA法测血清及大鼠结肠中TNF-α及IL-8水平,用免疫组化法测结肠中MPO及VCAM-1的表达。  结果:  各检测指标在大鼠及人中的变化趋势呈一致性。  1.与正常组/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CD4+CD29+T细胞在湿热UC及脾虚UC组升高(P<0.05),且湿热UC组高于脾虚UC组(P<0.05),但在单纯湿热/湿热肠炎组无升高。  2.CD4+CD29+T细胞及结肠VCAM-1在正常组/健康对照组结肠中无明显表达,在其他各组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以湿热UC组的荧光强度最强、分布范围最广。  3.与正常组/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中TNF-α、IL-8及结肠TNF-α、IL-8、MPO在其他各组均升高(P<0.05),湿热UC组高于脾虚UC组(P<0.05),但脾虚UC组与单纯湿热/湿热肠炎组无统计学差异。  4.外周血CD4+CD29+T细胞水平与疾病活动度(DAI)评分及结肠MPO水平呈正相关(P<0.05)。  结论:  (1) CD4+CD29+T细胞及结肠VCAM-1在UC中的表达较单纯湿热证有一定特异性,可能是湿热向UC,尤其是向湿热UC转变的重要促进因素。  (2) CD4+CD29+T细胞与UC的疾病活动度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能被TNF-α刺激分化,通过IL-8及VCAM-1迁移到肠道以调节中性粒细胞的活性。  (3) CD4+CD29+T细胞属于记忆性T细胞,在UC的复发中可能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CD4+CD29+T细胞可作为UC的免疫监测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最近研究提示肾脏C4d染色可应用于诊断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小球疾病,并在微小病变型肾病(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中阴性。肾脏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
一、“西影”特技工作rn周夏(以下简称周):您因为什么机缘进了西影厂?rn邹人倜(以下简称邹):去西影厂也是无意之中,他们需要这样的工种和技术,我刚好符合,很快就被西影厂接受
期刊
目的:研究重组人IFN-λ1对肺腺癌A549细胞皮下移植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建立A549荷瘤裸鼠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即Ad-IFN-λ1治疗组、Ad-LacZ治疗组和PBS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