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在现有痉挛性脑瘫(SCP)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研究的基础之上,根据SCP的病因,用电毁损法与无水乙醇破坏锥体束法分别制作SD大鼠的SCP模型,观察两种SCP大鼠模型的神经行为学改变,分析两者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以期找到更稳定的SCP大鼠模型的最佳制作方法。方法:清洁级成年SD大鼠24只,雌雄不拘,体重约250克,均由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并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屏障环境下饲养。将所有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A、B、C三组,每组为8只。A组为电毁损组,B组为无水乙醇组,C组为对照组。先将SD大鼠称重后,按每公斤体重4-5ml10%水合氯醛计算麻醉剂量,行腹腔注射法麻醉,待大鼠麻醉良好之后将其牢靠固定于脑立体定位仪上。头部备皮,常规术野消毒铺单,取头顶后正中切口约3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及骨膜,充分暴露前囟及矢状缝,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取前囟后10.0mm,矢状缝左侧0.8mm,采用骨钻在颅骨顶上钻孔,直径约0.7mm。①A组大鼠:取直径0.6mm阳极针电极垂直插入颅顶的钻孔内,深度9.7mm,阴极针电极接鼠尾,应用电刺激仪以2.5mA直流电6×5s,通电2次,2次通电间隔30s。刺激完毕缓慢拔出针电极,充分止血后立即用骨蜡封闭颅顶钻孔,伤口0.9%生理盐水冲洗,之后缝合关闭伤口,单独饲养。②B组大鼠:取25μl微量进样器垂直插入颅顶的钻孔内,深度9.7mm,向颅内缓慢注射15μl无水乙醇。注射完毕缓慢拔出微量进样器,其后手术操作方法同上。③C组大鼠:取25μl微量进样器垂直插入颅顶的钻孔内,深度9.7mm,不注射任何试剂,缓慢拔出微量进样器,其后手术操作方法同上。术后密切观察对比三组大鼠的症状及体征。④待术后72h(即症状稳定后),取三组大鼠各2只,麻醉方法同前,将其大脑小心地完整取出,再将处理后的大脑标本进行HE染色制片,光镜下观察分析。⑤各组其余大鼠均继续正常饲养,每天密切观察其性情和行为学变化等。结果:术后三组大鼠均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无四肢主动活动及饮食活动。①C组大鼠8只全部存活,于术后12h开始恢复精神、反应逐渐灵敏、四肢活动增多、饮食增加,肢体无痉挛症状,肌张力略差;术后24h精神、反应、四肢活动及饮食渐趋正常,肢体无痉挛症状,肌张力略差;术后48h精神、反应、四肢活动及饮食基本正常,肢体无痉挛症状,肌张力无异常;术后72h精神、反应、四肢活动及饮食已正常,肢体无痉挛症状,肌张力无异常。继续正常饲养大鼠6-8周仍无明显异常。②A组大鼠8只中死亡3只,存活率62.5%,均发生于术后24h内,存活大鼠术后24h开始恢复精神、反应逐渐灵敏、四肢活动增多、饮食增加,但均较C组恢复差,同时可见右侧肢体呈屈曲痉挛状态,大鼠在主动活动和被动驱赶时呈顺时针转圈运动,直径约20cm;术后36h-48h精神、反应、活动、饮食逐渐接近正常,但均较C组大鼠同时期恢复差,右侧肢体的屈曲痉挛状态同前;术后72h,精神、反应、活动、饮食基本正常,较C组大鼠同时期恢复略差,右侧肢体的屈曲痉挛症状已稳定。继续正常饲养大鼠,右侧肢体屈曲痉挛状态持续约2-3周,其后症状逐渐减退,至6-8周症状已完全消退。③B组大鼠8只中死亡2只,存活率75%,均发生于术后24h内,存活大鼠术后24h开始恢复精神、反应逐渐灵敏、四肢活动增多、饮食增加,但均较C组及A组恢复差,同时可见右侧肢体的屈曲痉挛状态比较明显,右侧屈肌的肌张力比左侧显著增大,大鼠在主动活动和被动驱赶的情况下呈顺时针方向的转圈运动,直径约50cm;术后48h-72h精神、反应、四肢活动和饮食渐趋正常,但均较C组及A组大鼠同时期恢复差,右侧肢体的屈曲痉挛症状已稳定。继续正常饲养大鼠,术后1周精神、反应、活动、饮食已基本正常,但较C组及A组大鼠同时期恢复略差,右侧肢体的屈曲痉挛状态稳定持续约6-8周,症状均无明显消退。综上对比分析,B组大鼠的SCP症状和体征较典型。④病理学结果:C组脑组织无明显病理组织学改变;A组实验侧大脑锥体束处局部神经细胞排列紊乱,细胞肿胀,部分细胞变性坏死,正常组织结构破坏,少量小囊腔形成;B组实验侧大脑锥体束处可见神经细胞排列紊乱较广泛,细胞明显肿胀,变性坏死,正常组织结构破坏较严重,多个囊腔形成。结论:应用无水乙醇破坏锥体束法制作SD大鼠SCP模型,其症状和体征典型,稳定性及可重复性较高,制作过程简单。病理组织学结果表明导致SCP模型痉挛状态发生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改变就是大脑锥体束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无水乙醇破坏锥体束法制作的SD大鼠SCP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SCP的基础及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