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新型化合物FLZ通过调控HMGB1抑制神经炎症作用的机制研究;第二部分去氢丹参新酮对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g795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新型化合物FLZ通过调控HMGB1抑制神经炎症作用的机制研究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参与核小体的形成并调节基因转录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HMGB1也是一种重要的炎症介质,与感染、脓毒血症、关节炎等多种炎症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当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时被分泌到胞外,引起或加重炎症反应,但与其他早期释放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等不同,HMGB1是一种晚期释放的炎症因子,这使得以HMGB1为靶点进行的药物治疗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FLZ是从天然产物中提取出的番荔枝酰胺经过结构改造的新化合物,临床前研究发现FLZ对多种体内外帕金森氏病模型均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FLZ能明显抑制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通过抑制神经炎症而间接保护神经元。机制研究发现FLZ具有很好的抗炎活性,但其详细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本实验主要对FLZ调控HMGB1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以期明确FLZ抑制神经炎症作用的机制。有研究发现抑制HMGB1的释放过程、抑制HMGB1与受体的结合过程以及抑制HMGB1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炎症信号通路的激活均可以抑制HMGB1介导的炎症反应,因此,通过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FLZ对HMGB1的转移和释放过程的影响,通过Confocal进一步观察FLZ对HMGB1的转移过程的影响,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FLZ对HMGB1与其相应受体的结合过程的影响,最后检测FLZ对HMGB1刺激BV2细胞引起的炎症因子TNF-α释放量的影响及TLR4/MyD88/NF-KB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静息状态下HMGB1大量存在于巨噬细胞的细胞核内,在LPS的刺激下向胞浆转移并逐渐释放到胞外。FLZ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BV2细胞中HMGB1蛋白从胞核向胞浆的转位过程并减少神经炎症反应中HMGB1的释放量。释放到胞外的HMGB1通过与其相应受体结合而传递炎症信号,TLR4和TLR2是参与识别HMGB1的两个主要受体,对HMGB1与其受体结合过程的研究发现,FLZ对HMGB1与TLR4受体的结合过程没有明显影响,FLZ对HMGB1与TLR2的结合过程的影响尚在研究之中。HMGB1与TLR4受体结合后可以激活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引起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differentiation factor88,MyD88)的表达升高、蛋白激酶IKKα和IκBα的磷酸化及NF-κB的核内转移进而诱发炎症反应。发现FLZ对HMGB1诱发的MyD88表达升高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显著抑制IKKα和IκBα的磷酸化及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对HMGB1刺激BV2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TNF-α的释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MGB1蛋白在神经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FLZ对HMGB1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主要是与其可以抑制HMGB1的转位和释放以及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进而减轻HMGB1的致炎作用有关。因此,HMGB1可能是FLZ发挥抗炎作用的一个重要靶点,FLZ通过抑制HMGB1介导的神经炎症反应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第二部分 去氢丹参新酮对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神经炎症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固有免疫应答反应,主要由脑内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引起。当脑组织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受到损伤或刺激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可由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吞噬清除变性的神经组织碎片。此外,激活的胶质细胞还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参与脑内微环境的调节,但是过度激活的胶质细胞和过量释放的炎症因子也会对神经元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神经元功能丧失、变性甚至死亡。因此神经炎症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过程均密切相关,如在阿尔兹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病患者脑内均可见到以小胶质细胞激活为代表的神经炎症反应的存在。研究发现抑制胶质细胞激活的药物有助于缓解该类疾病的症状,提示抗炎治疗对该类疾病有效。去氢丹参新酮是从我国传统中药丹参中提取的一种活性成分,已有报道其在急性肝损伤中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但是其是否具有抑制神经炎症的作用还没有相关报道。在本实验中,采用经典致炎剂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一种鼠源的小胶质细胞—BV2细胞,制造体外炎症模型来研究去氢丹参新酮对神经炎症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去氢丹参新酮可以显著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表面活化标志物CD11b的表达增加,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的作用。同时,去氢丹参新酮对LPS刺激BV2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TNF-α、IL-6以及NO的生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去氢丹参新酮对相关炎症因子蛋白合成酶如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表达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在明确了去氢丹参新酮的抗炎作用之后,对去氢丹参新酮的抗炎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信号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和葡萄糖转运等多种功能的调节。近年来发现,PI3K及其下游分子AKT所组成的信号通路也参与了对炎症的调节,活化的AKT可以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进而激活其靶基因促进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去氢丹参新酮可以抑制PI3K和AKT的磷酸化,减少IκB的降解,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的核内转移。这些结果表明去氢丹参新酮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了NF-κB的激活,减轻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进而抑制神经炎症。综上所述,去氢丹参新酮具有较好的抗神经炎症活性,有望开发成为新型的神经保护剂,但其成药性和作用机制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季节,生理、心理都发生明显变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亲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融洽的亲子关系能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角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一时期,与父母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父母对其教育效果的好坏。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亲子教育呢?本文从教会学生理解父母
摘 要: 教学督导是高校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而构建的一种监督机制。但每个高校的培养目的有所不同,因而教和学的质量指标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之一的教学督导运行模式应因校而异。随着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发展,教学督导工作应不断创新运行模式,采用不同督导手段和方式,更好地发挥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提高教学督导工作绩效,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发展需要。  关键词: 教学督导 创新 教学
摘 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过程与体验放到重要位置,初中化学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体验机会,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针对这一目标提出在初中化学课堂上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简单地讲是增加学生的体验机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可以提高化学成绩,本文结合相关初中化学课程的实践案例,提出相应策略阐述这一模式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作用。
摘 要: 师生关系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教育活动完成效率和质量。本文梳理师生关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指出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和谐关系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  一、研究背景  作为教育进程中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育的高效开展,同时是教育活动中最积极活跃的润滑剂。目前,中
摘 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各方面管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高校招生人数增加,学籍档案数量也大幅增加,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加强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显得比较重要。本文主要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特征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学籍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設问题及优化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高校 学籍档案 数字化管理
摘 要: 本文以南昌工程学院电路实验室建设为例,探讨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从实验设备的选择、实验项目的改革与设置和建成后的实验室管理等角度探讨电路实验室的建设方案,按此方案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团队合作精神、独立思考、创新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 CDIO 实践教学 电路实验  1.引言  2000年到2004年,美国和瑞典多所著名学府经过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构思conc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