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模式影像检测脉络膜皱褶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诊断中的作用目的:使用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测脉络膜皱褶(choroidal folds,CF),评估其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VKH)诊断及与其他后葡萄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2月至2020年1月于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后葡萄膜炎患者纳入研究,共46例83只眼。其中VKH组21例42只眼,非VKH组25例4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血清学感染指标、免疫指标、裂隙灯、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nce angiography,FFA),部分患者同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眼底红外照相及眼底自发荧光检查。对比分析在FFA、OCT、眼底红外照相及自发荧光检查中,VKH组患者与非VKH组患者出现脉络膜皱褶、视盘旁多发针尖样高荧光等改变、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皱褶、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s,ILM)波浪样改变等表现的眼数的比例,并计算用FFA、OCT、眼底红外照相及自发荧光检测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综合征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FFA中,VKH组患者表现为脉络膜皱褶(P=0.022)、视盘旁多发针尖样高荧光(P=0.014)、晚期多湖样荧光积存(P=0.000)表现的眼数明显高于非VKH组患者。FFA中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的敏感度为45%,特异度为80%。VKH组中脉络膜皱褶的数目为2-10条,形态分布表现为典型的从视盘放射状发出,而非VKH组的脉络膜皱褶数目为1-8条,形态分布有放射状、横行、斜行及环黄斑中心的同心圆分布。(2)OCT中VKH组患者中具有RPE皱褶(P=0.000)、ILM波浪样改变(P=0.035)、神经上皮层脱离(P=0.000)表现的眼数明显高于非VKH组患者。OCT中RPE皱褶诊断VKH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为82%;ILM波浪样改变诊断VKH的敏感度为35%,特异度为94%。(3)眼底红外照相检查中,VKH组中具有脉络膜皱褶的眼数明显高于非VKH组(P=0.001),诊断VKH的敏感度为55%,特异度为100%。VKH组患者眼底红外照相中的脉络膜皱褶(条带状强红外反光)与FFA图像中的脉络膜皱褶(条带状弱荧光)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VKH组有3只眼具有脉络膜皱褶(条带状细弱荧光),而非VKH组没有脉络膜皱褶,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8)。其中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的敏感度为19%,特异度为100%。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测脉络膜皱褶有助于VKH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其中OCT、眼底红外照相检测出脉络膜皱褶诊断VKH综合征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高于FFA,而且简便无创,更有优势。第二部分有无脉络膜皱褶的VKH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对比研究目的:对比研究有脉络膜皱褶与无脉络膜皱褶的VK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苏北人民医院就诊的VKH患者纳入研究。研究对象20例40只眼。由两名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分成CF组和无CF组,其中CF组9例18只眼,无CF组11例22只眼。所有患者均行裂隙灯、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FFA检查。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初次就诊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治疗后末次随访BCVA、是否复发、是否加用免疫抑制剂等资料,分析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视力预后之间的差异。结果:(1)在VKH组患者中具有脉络膜皱褶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P=0.001),首次就诊时病史更长(P=0.027)。两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642)。(2)CF组与无CF组治疗后BCVA均较各自治疗前BCVA提高(P=0.000),具有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患者之间的治疗前BCVA(P=0.086)、治疗后BCVA(P=0.946)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CF组复发率(66.7%)高于无CF组(36.4%),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7)。CF组2例4只眼、无CF组1例2只眼因复发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两组之间是否加用免疫抑制剂,无统计学差异(P=0.381)。结论:VKH组患者中具有脉络膜皱褶的患者平均年龄更大,病程更长,有更易复发倾向。无论是否具有脉络膜皱褶,VKH患者治疗后视力均提高,两组之间治疗前BCVA、治疗后末次BCVA及是否需要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