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宋词史上,产生了大量的悲秋词。本文从思想内涵的视角对悲秋词进行界定和研究。发现有三:首先,秋蕴含了极为深广的既有典型性又具个性化的情感内容。以温庭筠、冯延巳为代表的闺人悲秋词,描述一种男子作闺音的悲恨;柳永、秦观、周邦彦为代表的贫士悲秋,表现一种贫士失职而不平的悲切和一种才人倦客的悲怨;范仲淹、王安石、苏轼为代表的上士悲秋,表达一种志士忧世、哲人忧生的悲凉;张元干、辛弃疾等为代表的烈士悲秋,书写英雄失路的悲愤;以姜夔、吴文英、张炎等为代表的寒士悲秋,体现江湖漂零、亡国伤时的悲伤。总而言之,从唐五代的闺人到北宋的贫士、上士再到南宋的烈士、江湖寒士以及遗民词人等词世界的人物形象系列,可以说已极尽其变。其次,以悲秋词来表现唐宋词人的悲剧心理,从悲情美感上看,悲秋意识的各种情感元素、特质分别渗透入词作中,呈现出不同风格色彩,闺人悲秋词是一种幽怨的词境和萧瑟的美感;贫士悲秋词的开阔高远的词境和凄清之美;倦客悲秋词是沉郁的词境和浑厚的美感;上士悲秋词是深沉的词境和高旷的审美;烈士悲秋词是慷慨深广的词境和苍凉美感;寒士悲秋词则是哀感的词境和凄凉之美。第三,发现悲秋词还记录着唐宋历史的变迁,推动着词史的演化。质言之,研究者可以从悲秋词管窥唐宋词人的生存状态、文化心态以及唐宋词史的发展,这就是唐宋词史研究的另辟新径和指标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