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太极云手步态与日常步行活动,以及无症状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的膝关节以及髋、踝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分析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中下肢关节的负荷和运动策略,客观量化太极云手步态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生物力学方面的影响,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的动作练习提供生物力学依据和指导建议。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从福建中医药大学周边社区招募合格的研究对象共50名,其中26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2.23±5.35岁),24名无症状者(59.79±6.62岁)。受试者均为太极云手初学者。采用Qualisys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太极云手步态运动与步行活动的下肢关节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然后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太极云手步态与步行两种活动过程中的膝关节以及髋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对比分析,并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及无症状者两组太极初学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的膝关节以及髋踝关节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对比分析。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统计学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膝关节方面:本研究发现,经步速协方差校正后,与步行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屈曲外力矩峰值增加[0.84±0.23(N.m/kg)vs 0.40±0.26(N.m/kg)](P=0.40),无统计学差异;屈曲力矩冲量[1.81±1.10(N.m.s/kg)vs0.07±0.05(N.m.s/kg)](P<0.05)增加,有统计学差异;最大屈曲角度、最大内收角度、内收外力矩峰值以及内收力矩冲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与无症状者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减少[42.43±6.18°vs 47.51±7.87°](P=0.045),有统计学差异;屈曲外力矩峰值及冲量、最大内收角度、内收外力矩峰值及冲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2.在踝关节方面:本研究发现,经步速协方差校正后,与步行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踝最大背屈角度增加[18.76±4.54°vs 8.77±4.66°](P=0.097),无统计学差异;踝跖屈内力矩峰值减小[0.59±0.18(N.m/kg)vs 1.29±0.26(N.m/kg)](P<0.05),有统计学差异。踝最大跖屈角度无显著变化。与无症状者比较,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踝最大背屈角度减少[19.18±5.50°vs22.89±5.09°](P<0.05),有统计学差异;踝跖屈力矩峰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在髋关节方面:本研究发现,与步行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髋最大外展角度增加[21.21±4.66°vs 2.62±3.04°](P<0.05),最大内收角度减少[4.69±3.68°vs 9.15±3.50°](P<0.05),最大屈曲角度增加[38.63±7.27°vs 31.27±4.86°](P<0.05),髋内收内力矩峰值增加[0.14±0.08(N.m/kg)vs 0.06±0.03(N.m/kg)](P<0.05),有统计学差异,最大伸展角度、屈曲/伸展内力矩峰值、外展内力矩峰值变化无差异。与无症状者比较,膝骨关节炎患者太极云手步态过程中,髋最大外展角度减少[16.19±9.61°vs 21.53±4.80°](P=0.052),无统计学差异;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最大内收角度、屈曲/伸展内力矩峰值、内收/外展内力矩峰值变化无统计学差异。4.本研究发现,太极云手步态中,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与膝关节屈曲外力矩呈正相关(r=0.43;P=0.012);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与膝关节内收外力矩峰值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r=-0.09;P=0.61)。结论:1.太极云手步态中,膝关节矢状面的屈曲外力矩峰值大约为步行的两倍,屈曲力矩冲量远远超过步行,步速减慢,步态站立时间较长是太极云手步态中膝关节矢状面负荷增加的一个因素,后续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太极云手相关康复训练时一方面需要注意膝关节下蹲的舒适程度,另一方面练习时迈步的速度需要结合患者的能力,不宜过慢。2.太极云手步态中,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矢状面以及内侧间室额状面的负荷未较无症状者增多,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下肢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无症状者减少可能造成两者膝关节负荷无差异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