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64区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目前存在地层压力下降、油田区块生产的含水率上升较快、开发平面矛盾较为突出等问题。
本论文在收集丰富的岩心、地质和动态资料基础上,参阅大量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基于小波分析技术、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通过“旋回对比,分级控制”进行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基于取心井测井相精细分析,遵循从单井-剖面-平面原则,开展小层沉积微相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沉积微相模式。从“四性”关系研究出发,以试油结果和岩心地质参数统计结果为依据,建立了本区延9和长4+5油水层评价判别标准,确定了油层有效厚度下限标准;根据关键井岩心、地质和动态资料等统计归纳出长4+5、延9地层岩性、储集层物性、储集层含油性灰色评价参数、标准,运用灰色系统储集层评价处理程序对本区88口井进行了储层灰色系统精细评价。
运用多种资料合理确定隔夹层划分标准,开展层间、层内以及平面非均质性研究,研究表明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借助SPSS软件,基于高分辨率地层格架,采用流动层带指标与岩性-物性划分法相结合,通过对关键井延9和长4+5主力油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流动层带指标FZI数据聚类分析进行流动单元研究。
充分利用本区测井以及精细地质研究成果,优选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三维构造模型、优选序贯指示法建立储层三维相模型、优选序贯高斯模拟及相控模拟技术建立三维属性模型。
在此基础上圈定落实了各油藏含油面积,通过成岩作用、孔隙结构、物性特征等综合研究,进行了储量计算与储层评价。
研究表明本区延9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和井网缺陷位置,大部分油要在高含水期采出,为此设计了4口加密钻井,建议首选老井复产复注并加密钻井方案。
长4+5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物性较差及井网缺陷位置,预测了长4+5油藏注水井控制注水强度开发方案。
强调开发延9和长4+5油藏时,必须注重整体部署、有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