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理县薛城地区,地处杂谷脑河下游,为杂谷脑河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河段,崩塌、滑坡及泥石流发育,汶川地震以来,崩塌及泥石流活动频繁,威胁国道317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对区内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本文以薛城幅1:50000地质灾害调查为依托,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遥感解译、大比例尺测绘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对区内崩塌灾害进行了系统调查与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与结论如下:(1)、研究区位于川西北高山、极高山区,谷坡陡峻;干流杂谷脑河左岸为顺倾坡,右岸为反倾坡,支流多为横向谷或斜向谷;调查揭示,区内共发育32个中~特大型岩质崩塌。(2)、崩塌在平面上呈串珠状沿水系分布,且峡谷期河谷的崩塌分布较宽谷期河谷密集,支流峡谷发育崩塌数量多于干流峡谷,在高程上崩塌主要分布在1524~2360m高程范围内。(3)、研究区崩塌坡度主要分布在36°~85°之间,其中主要分布在41°~60°的陡坡之上,而60?以上的陡坡发育的崩塌较少。研究区崩塌破坏模式以滑移式和弯曲倾倒式为主。利用UDEC软件对上述崩塌模式初步模拟,滑移式崩塌主要受控于倾坡外结构面,倾倒式崩塌主要发生在软岩或软弱相间的岩体中。(4)、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崩塌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计算,经归一化处理后,得出各项指标的权重为:W(坡度、坡向、坡高、地层、河流水系)=(0.04221、0.43075、0.26830、0.15942、0.09930),采用信息量法对各因子的信息量值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各因子的信息量权值。(5)、对上述五项指标进行赋值,利用Arc 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高危险区面积为8550000,占总面积比重约1.9553%,主要沿水系河流分布于甘溪沟、三岔沟等杂谷脑河流域支流横向河谷中;中危险区面积为332230000,占总面积比重约75.9782%,沿杂谷脑河分布于干流河流两侧;低危险区面积为96490000,占总面积比重约22.0665%,主要分布在小歧山、大歧山、欢喜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