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地区最广阔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严重限制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种植耐盐作物是利用盐碱地的有效方法。刈割是农业生产上常用的调控手段之一,刈割时期与品种是影响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素,适宜的刈割时期与品种在维持植物高产稳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明甜高粱对刈割的生理响应,本研究于2017-2018年,采用大田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的刈割次数对甜高粱产量以及饲草品质的影响,分析了刈割后甜高粱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光能利用能力的变化,为黄河三角洲甜高粱的种植以及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相应的技术参考。结果如下所示:1.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刈割的甜高粱品种筛选本试验通过对济甜杂-2、A82、A73、F438、A60、A85、F968共7个甜高粱品种进行大田种植,根据其收获时的产量、含糖量以及农艺性状方面表现出的差异性,我们最终筛选出济甜杂-2、A82、A73这3个产量高、抗逆性强、推广商品性好的品种,后续可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为了探究刈割次数对甜高粱茎秆产量、有效营养成分以及洗涤纤维的产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不同的刈割次数处理:刈割3次(A1+A2+A3)、刈割2次(A1+A2’)、刈割2次(B1+B2)、刈割1次(C1)。由于甜高粱在不同阶段收获时生物量差距较大,而且各种营养成分产量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我们从3个品种的生物量与粗蛋白产量的角度找出最佳的收割方案:刈割2次(B1+B2)时济甜杂-2的茎秆产量和营养成分产量更可观。2.不同刈割时期对甜高粱产量及营养成分的影响本部分大田试验通过对生育期内的甜高粱进行3种(8月30日、9月20日、10月10日)不同的刈割时期处理,研究了不同刈割时期对甜高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进入9月份后,甜高粱的茎秆产量基本稳定,没有明显的增加。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均表现出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产量增加的趋势,而粗灰分的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另外,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半纤维素表现出随着甜高粱的成熟度越大产量越高的趋势。因此,不需要等到籽粒成熟,在生育期内达到最大生物量,同时粗蛋白的产量也较高时,即10月上旬之前,这时作为甜高粱的最佳收割时间,可保证其饲用品质。3.刈割对甜高粱恢复生长过程中光能利用能力的影响在本部分试验中,利用第一部分确定的刈割时间,研究了刈割对甜高粱恢复生长过程中光能利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较刈割前有所下降,花青素的相对含量在短时间即可恢复到处理前的水平。净光合速率在刈割后18 d几乎恢复到处理前水平。另外,刈割对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形状没有影响,叶片初始荧光(Fo)无差异,最大荧光(Fm)随着恢复时间逐渐增加。刈割后,叶片单位面积吸收的光能、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下降,单位面积的热耗散没有发生改变,单位面积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有所减少。而PSⅠ的活性几乎不受影响。刈割前后甜高粱的热耗散方式发生了改变,叶片中qE所占比例有所下降,qT与qI所占的比例则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