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退化成为制约沂蒙山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沂蒙山区存在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扩张、自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质量降低、人民生活贫困等生态和经济社会问题。因此,评价该区生态脆弱性,对促进该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对沂蒙山区生态脆弱性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生态脆弱度,并提出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对策。利用现有自然和社会经济的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初步分析了沂蒙山区生态脆弱性特征,包括自然生态基础脆弱、界面性脆弱和波动性脆弱。建立沂蒙山区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指标包括干燥度、年均温、年均10℃以上积温、多年平均降雨量、土壤可蚀性、降雨侵蚀力、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面积、坡度、土壤侵蚀率、人均GDP、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粮食产量、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文盲率等18个指标。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沂蒙山区生态脆弱度平均值为0.487。依据脆弱度分级标准,沂蒙山区的生态状况以中度脆弱为主,轻度和强度脆弱面积也占有很高的比重,三者共占区域总面积的93.96%。各地区的脆弱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兖州市以微度脆弱为主,东港区、曲阜市、临沂市辖区、滕州市、郯城县以及枣庄市辖区等6县(市、区)以轻度脆弱为主,蒙阴县、莒县、费县、五莲县、邹城市、苍山县和微山县、莒南等8县(市、区)以中度脆弱为主,其它8县(市、区)以强度脆弱为主。根据沂蒙山区生态脆弱性的分析和评价结果,提出了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对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建设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政策制度;制定生态建设和保护的科学规划;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核心协调人地矛盾;合理规划和发展地方产业经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防治;加强生态恢复技术推广和创新能力建设;建立生态监测预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