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野生沙棘对吕梁山区海拔和坡位的生理生态响应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山西野生沙棘对不同海拔和不同坡位的生理生态响应,可以为沙棘产业发展中造林林地条件选择、针对性抚育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分别按不同海拔和不同坡位设置样地,海拔范围1100m~2100m,坡位分别为坡上、坡中和坡下。测定了沙棘的生长、光合、水力学特性、根和叶片的结构性碳(NSC)含量、结实性状和果实营养成分,本研究还比较了不同地区、不同颜色果实的性状特性和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差别。结果如下:(1)沙棘在海拔1700m处生长表现最好。无论是6月份还是8月份,山西野生沙棘的枝条导水率均呈现相同的规律,随着海拔高度的提升先增大后减小,在1700m左右达到最大值;正午水势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1700m和海拔1900m;导水损失率(PLC)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海拔1700m和海拔1500m;光合作用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沙棘叶片中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显著高于根木质部,叶片和根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海拔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降低,但根的可溶性糖浓度变化幅度大于叶片;根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SC含量表现为相同的规律,在海拔1700m以下,根NSC含量差异不显著,在海拔1900m和2100m呈现下降趋势。水分状况较好的8月份沙棘水分状况和光合能力显著好于水分状况较差的6月份。海拔1700m处沙棘的百果质量和果柄长度最大,果实的VC和黄酮含量也在海拔1700m处最高。(2)坡下沙棘生长表现最好,PLC最小,枝条导水率最大,正午水势最高,光合能力最强,坡下沙棘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均显著低于坡上。沙棘的百果质量和果柄长度均在坡下最大,VC、黄酮、可溶性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也在坡下最高。以上表明,坡下较好的水分条件更适宜沙棘生长,且有益于沙棘果中营养成分的积累。(3)不同地区沙棘的结实密度、果柄长度和果实中V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古交沙棘果实其结实密度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沁源沙棘果实其VC含量最高。同时发现黄色果的百果质量最大但结实密度最小,果实中的黄酮含量与VC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可溶性糖含量间呈显著负相关。
其他文献
在海洋油气开发中,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系统是水下生产控制系统的主流形式。水下控制模块(SCM)作为水下生产系统的控制中心,是确保水下油气开采的关键设备之一。目前,SCM的核心技术长期被欧美发达国家所垄断,严重制约着我国深海油气装备的发展。SCM的国产化,对于实现我国海洋油气自主开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针对工程应用电液复合式水下控制模块的设计及试验进行研究,主要进行以下研究工作:(1
单原子催化剂(SACs)由于其在催化剂表面最大限度的负载分散的金属原子达到最大的单原子利用率、具有新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且在清洁能源相关的应用领域的多种反应中具有高的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研究,特别是它们在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2RR)和氧还原反应(ORR)中的高活性和选择性。CO2RR技术致力于将CO2和H2转化为烃类和醇类等高附加值燃料或商用化学品,有助于解决能源和环
学位
聚吡唑硼酸盐配体是一种典型的蝎形配体,吡唑环和硼原子上取代基的不同,造成配体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各异,为研究配合物结构和反应性能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本论文选取吡唑上带不同取代基的二吡唑硼酸盐配体[(BBN)Bpx]-(Bp)以及类Bp配体([(BBN)B(7-azaindolyl)2]-)与Cu(PPh3)2NO3(I),Ni Cl2(PPh3)2反应,合成了8种含有抓氢键类弱相互作用的金属配合
聚合物基压电纳米复合材料凭借其优越的性能逐渐受到压电材料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PA1111/BaTiO3压电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备较纯聚合物更高的压电和铁电性能还同时具备PA1111的易加工性能,具有较突出的综合性能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采用BaTiO3(BT)纳米粒子,1,11-十一碳二元酸和1,11-十一碳二元胺为原料,采用原位成盐-熔融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粒子质量分数为0%、2.5%、5%、7
班级文化建构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隐性的德育资源,在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开展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时,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入手,多角度地建构班级文化,营造出浓郁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在体验班级活动的过程中,通过与班级文化互动,受到良好熏陶,实现有效发展。结合建构班级文化的经验,阐述建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策略。
学位
氮素是蛋白质、叶绿体和核酸等有机物的重要组成元素,与玉米根系构型建成和叶片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玉米自交系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培方式对玉米幼苗进行低氮和正常氮素水平处理,在分析其外观和生理性状变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技术分析其叶片体内的基因表达谱变化,为解析玉米对氮素的利用机制积累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5份玉米自交系的叶片和根系对低氮胁迫的反应在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差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教师唯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和学生一起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实现以文化人、笃志润德的班级发展目标。
面对日趋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建筑的生态节能技术将成为未来建筑设计领域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国传统民居所采用的被动节能技术,是建筑千百年来不断地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生态适应性。这些技术能耗很低,方法也较为简单,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甚至可以经过转化用于现代住宅建筑中。因此,深入研究探索中国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总结传统民居中有价值的节能技术,并结合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