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试图以自己绘画作品的临古、写生、创作三个方面来阐述在作品中所映射的对生命、宇宙、哲学的观念理想,这也是一份现阶段学习汇总的“创作实践报告”。由此全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来论述绘画学习的三方面。第一章节将叙述我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临摹研习,包括其中画面、技法、图式精神给我的启示;第二章节是基于对自然的观物想象与经验来做陈述,以及谈到了中西方的写生观;第三章节的几件绘画创作作品分别罗列了画面题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以自己绘画作品的临古、写生、创作三个方面来阐述在作品中所映射的对生命、宇宙、哲学的观念理想,这也是一份现阶段学习汇总的“创作实践报告”。由此全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来论述绘画学习的三方面。第一章节将叙述我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临摹研习,包括其中画面、技法、图式精神给我的启示;第二章节是基于对自然的观物想象与经验来做陈述,以及谈到了中西方的写生观;第三章节的几件绘画创作作品分别罗列了画面题材、绘画精神、所受中西方绘画的影响和自己对于架下作品创作的尝试。在这份现阶段创作的秉持中,“镜像”概念是贯穿作品图像内容的一个主线,是我在学习探索中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的学习所产生的共鸣也是折射当下自身内在的一面“心镜”,或许“镜像”这样的比喻是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绘画于今天绘画语言中的再次“反射”,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画精神的学习继承与发展是我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本文所要阐述的几件创作作品中,居于对自然世界具象的描绘来关注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探索青绿山水画新的表现语言是第一命题。每一次的创作其实是在思考这段时间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艺术的目的也是以此为出发点。也许现实的东西被赋予了再构建、再想象之后才有可能成为艺术,这是艺术的本质问题。在自己对中国传统青绿山水绘画的学习中,逐渐明晰中西方艺术的异同,通过这些思考学习在面对当代艺术的思潮时,或许更加明晰,好的作品能给全球艺术系统带去启发,带去当代艺术框架缺失的东西,我想,一件好的作品应该放眼于此。本篇论文主要以作品中的图像来分析,围绕作品中诸多的“存在”进行问题式研究与阐释。这些作品放在如今的绘画语境中所反映的艺术形式、美学探索、精神立意等,都是使得其成为构建着我绘画世界的重要部分。对传统艺术的学习与探索,对时间空间所存在的想象,对自然生命的终极关怀是作品的主线,希望能够力所能及的提出新的思考与认知关注。从对《上林图》的临摹学习到在自然山水中的写生观物再到《无远弗届》等系列创作作品,反映的皆是我对今天与未来的一种绘画解读。
其他文献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的发展道路。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艺术体育教育中。在全国建设特色课程的课程改革潮流下,构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特色课程非常有必要。笔者以汉服“云肩”元素为载体,进行中小学美术特色课程构建的实践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内容,整理“云肩”元素相关知识。“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指出全球经济格局和治理体系正在酝酿新的变革,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昭示了中国发展的新起点。历史证明,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可持续发展教育(以下简称“ESD”)对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仍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中日美术教材的比较分析,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
安徽“慢赶牛”作为安徽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本文基于语言学音变理论探讨安徽“慢赶牛”的语言特色,并且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慢赶牛”作品《郎在高山唱山歌》进行表演案例分析,将理论部分的内容加以对“慢赶牛”音乐作品实践,从而提出演唱“慢赶牛”作品的意见。本文共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安徽“慢赶牛”传播地区的方言分布以及方言变音规律;第二章主要论述辙韵、衬词在歌词中的体现,介
战国时期的楚国偏据南方,不断地融合周边小国;地缘上虽与秦、韩、魏、齐接壤,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与民族环境,使得楚系文字与其他四系截然不同。楚系玺印文字所呈现出的隽秀散逸、具有毛笔的书写意味与楚系文字一脉相承,楚系玺印文字在沿袭西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拥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对楚系玺印文字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推进楚系玺印艺术特色的研究。在研究时,占有丰富的楚系玺印文字材料;以科学的态度量化比较,保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朝鲜族便是其中的一个民族,这个多彩的民族通过自己的文字、语言和生活方式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具有朝鲜族民俗特色的文化艺术遗产,特别是朝鲜族民歌,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这些民歌更是成为了各种集会与活动的无形连接,也正是凭借歌唱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让朝鲜人民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之中。而朝鲜族民歌,无疑是在生活和民族文化艺术传承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应时而生,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是所有一线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单元连接课程与课时,而单元设计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单位。对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设计,能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时计划中。单元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素养落实到单元中,目标成为整体单元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教育界对素养的界定理解繁多,但对素养导向的课堂认识有三点共识,一要关注素养的“真实性
对“墨”的研究一直是中国画理论和实践领域非常重要的内容,传统理论认为墨分五彩,即画面上的墨色可以分为焦、浓、重、淡、清几个层次,用来表达多彩的世界。今天能见到最早的人物画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历史上的写意人物画《二祖调心图》、《泼墨仙人图》皆堪称墨分五彩的经典之作。传统绘画焦墨的运用,五千年前的彩陶文化绘画作品中已有端倪,近现代焦墨山水在黄宾虹、张仃、崔振宽等画家的实践之下有所发展。在人物画
文章以屈原代表作《楚辞》中的《九歌》为创作蓝本,以研究生四年的创作成果《九歌新语组画》作为研究对象,探寻古代神话文学题材中国画的创作思路和审美意境。本文的写作核心是通过分析创作来源,阐明创作缘由及意义,从对屈原文学作品《九歌》的文本解读,到分析历代以《九歌》为母题的绘画作品中文本与图像的转换关系,再到笔者把对《九歌》文本的运用转化为自己创作过程的阐释,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章节:第一章,从文本解读的角度
数字媒体的诞生与发展极大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形态,各行各业都必须与数字媒体紧密的融合起来才能孕育新生,教育教学同样也不例外。影像技术是数字媒体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它以数字媒体为依托,是对传统艺术的突破与超越,其影像技术在课程教学中有着非常深厚的价值。舞蹈是以肢体动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通过舞蹈学习以获取舞蹈知识,以培养舞蹈技能以及提升舞蹈素养为目标。传统舞蹈是一种以肢体动作为载体
绘画风格是经过对绘画形态的分类和整合,形成的一种绘画面貌,而几何风格绘画表现为带有几何元素的绘画风格。本文以几何风格绘画为研究对象,从失序思维到语言秩序构建的逻辑关系来归纳几何风格绘画的理论框架,并结合相关的艺术家,从艺术家个人经历及作品的演进进行分析,研究几何风格绘画的语言表达。绘画语言被广泛运用在绘画创作中,是艺术家经历不同绘画时期及艺术家思想交融所产生的不同绘画表现。在绘画创作中,绘画思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