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糍粑辣椒是干辣椒经煮或蒸制后混合姜蒜等配料捣碎后制成的一种地方性生制辣椒制品,多应用于火锅底料和家常菜肴制作以及佐餐食用。由于其辣味刺激、香气单一等问题,导致糍粑辣椒具有一定的市场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使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糍粑辣椒进行发酵,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型糍粑辣椒的理化性质、微生物菌群结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发酵过程中的差异对比,并通过对发酵型糍粑辣椒与非发酵型糍粑辣椒炒制加工的两种火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糍粑辣椒是干辣椒经煮或蒸制后混合姜蒜等配料捣碎后制成的一种地方性生制辣椒制品,多应用于火锅底料和家常菜肴制作以及佐餐食用。由于其辣味刺激、香气单一等问题,导致糍粑辣椒具有一定的市场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使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对糍粑辣椒进行发酵,通过对发酵过程中型糍粑辣椒的理化性质、微生物菌群结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发酵过程中的差异对比,并通过对发酵型糍粑辣椒与非发酵型糍粑辣椒炒制加工的两种火锅底料进行色差、粘度、辣度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比较,对糍粑辣椒发酵前后、发酵过程中以及炒制加工成的火锅底料品质差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理化性质是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重要的指标,p H值、含盐量、含水量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总酸的变化趋势与当前阶段微生物的发酵能力有关,辣椒素对感官感受具有影响。本文通过国标方法对糍粑辣椒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发酵过程中p H并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p H值4.36降低到3.85;总酸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从8.2‰上升至20.3‰;含水量与含盐量皆小范围波动且不存在变化趋势与规律;辣椒素的含量也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糍粑辣椒中辣椒素的含量会随之降低(从0.48 g/kg降低至0.36 g/kg),说明发酵这个过程会使辣椒的辣度降低,起到缓和糍粑辣椒辣味的重要作用。2、微生物的菌群结构和菌落数量能够反映糍粑辣椒的发酵状态,本文通过宏基因组学测序技术以及菌落总数测定方法对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糍粑辣椒发酵过程中菌落总数与菌群结构是一个动态演替过程。随着糍粑辣椒发酵开始,微生物数量开始大量增加,乳酸杆菌作为优势菌占有较大相对丰度值90%,代谢产物达到抑制微生物的条件后,发酵达到终点,微生物数量降低、菌群结构稳定。从发酵型糍粑辣椒中分离得到细菌菌株6株包括Lysinibacillus macroides、Providencia rettgeri、Bacillus clausii、Bacillus cereus、Bacillus sp、Lentilactobacillus diolivorans真菌菌株1株Saccharomyces cerevisia。研究表明宏基因组学与16S r DNA单菌株鉴定方法适用于发酵型糍粑辣椒中菌群结构与单菌落鉴定。3、挥发性风味是发酵糍粑辣椒的重要感官品质,本文通过电子鼻技术、GC-MS技术、GC-IMS技术三种检测技术方法成功对发酵型糍粑辣椒的风味进行了研究和对比。电子鼻18只传感器结果显示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辛辣味刺激降低、酵醇类化合物含量增加具有醇香,辣味刺激性降低。GC-MS结果显示发酵型糍粑辣椒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是由酯类、酸类、醇类、烷烃、烯烃、醚以及少量其它风味化合物所构成。酸类、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着发酵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香气特征以柑橘、柠檬、酒曲醇香、樟脑和松脂的风味为主,发酵后产生醇香与醋酸味。GC-MS与GC-IMS结果都表明参与测定样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基本相同但由于不同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结构和含量存在差异而具有不同的风味特征。发酵过程中糍粑辣椒挥发性风味物质可通过GC-IMS技术很好的分离,能直观的看出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多样性差异。4、火锅底料做为一种食品,感官品质是其重要的基本属性。本文实验色差仪、粘度计、LC-MS、GC-MS、GC-IMS方法对对两种火锅底料的色度、粘度、辣度以及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非发酵型火锅底料的色度、辣椒素含量均高于发酵型火锅底料,粘度小于发酵型火锅底料。微生物发酵使辣椒中的类胡萝卜素与辣椒红素等色素被代谢降解以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代谢使得糍粑辣椒中物质溶出导致。因此发酵型火锅底料的辣味更柔和具有发酵醇香和醋酸风味。由以上结果可知通过微生物发酵使得糍粑辣椒不仅具有独特的醇香和醋酸香气并且降低了辣椒的辣度;使用发酵型糍粑辣椒作为原料炒制加工的发酵型火锅底料在风味上保留了发酵型糍粑辣椒独特的挥发性风味,辣味也更为柔和。因此,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明显的优化糍粑辣椒自身香气较为单一的不足,降低糍粑辣椒辣度。同时为发酵型糍粑辣椒的工厂化生产和产品研发提供了数据基础。
其他文献
癌症是一种由细胞失去正常的分化能力且无限增殖而导致的疾病,受到饮食过度不健康化、环境逐渐恶化、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癌症发病率不断增加,现已成为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的疾病。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种极具毒性的异呋喃环类致癌物,其对各类油料作物和油料制品的感染给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但AFT对人类具体的危害程度以及致病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本文第一部分以中国鲁东地区455
中式香肠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在中式香肠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产生腐败变质,从而影响产品品质。因此,防止中式香肠的脂质和蛋白质氧化、食源性微生物繁殖至关重要。目前在香肠加工中常用的合成抗氧化剂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所以目前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天然抗氧化剂的研究中。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是我国著名的药食同源植物,在收获贝母时地上
我国是猪肉消费的大国,对猪肉的需求量一直较大,是全球猪肉需求最大的国家,在日常饮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是居民餐桌上必不可缺的肉食,国内猪肉消费占到肉类量的一半以上,是居民餐桌上的主要肉制品。猪肉制品的加工工艺包括预处理、腌制、滚揉、蒸煮、干燥、熏烧烤等等,尤其是近年进入热点的预制菜肴工业化加工,涉及到煮制、蒸制、油炸等不同的热加工预调理、贮藏和复热等,不同的预制工艺对猪肉特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决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被誉为“百草之王”。红参为人参的栽培品经蒸制后的干燥根和根茎。人参经蒸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红参中所含成分呈现多样性,干燥后的红参颜色红润,气味浓香。与人参相比,红参的组织致密,具有良好的储藏性,具有补气、滋阴等多种作用。目前市场上,生晒参(即人参干燥根和根茎)与红参是人参最主要的加工商品。因此,本实验以人参为原料
天然虾青素因其强抗氧化活性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妆品、医药等领域。雨生红球藻是天然虾青素最好的来源。利用雨生红球藻生产虾青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培养成本高,导致其工业化生产受限,因此,选择低成本猪场废水培养雨生红球藻,净化废水的同时可以获得高附加产物虾青素,并且通过转录组和全脂质代谢组分析虾青素合成代谢网络,对提高雨生红球藻虾青素产量和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建立
玫瑰花是药食两用植物之一,广泛应用于食药材、化妆品等行业,市场需求量极大。玫瑰精油工业提取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副产物玫瑰花渣污染程度低,保留了玫瑰花渣的可食性。玫瑰花渣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仍具有经济效益,但需要进行深加工利用,而其再利用途径较少。酵素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新型保健品,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衰老等生理功效,通过酵素发酵,可以丰富基质发酵液的活性成分和营养物质。优化玫瑰花渣
果胶寡糖(POS),是果胶水解后的产物,具有抗肥胖、抗糖尿病、抗菌性、抗感染等多种生物活性,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果胶寡糖主要通过生物酶法降解果胶来制备,果胶酶是常用的酶,其中果胶裂解酶可以在不破坏酯基的情况下降解果胶,是生产果胶寡糖的一种重要酶类,但其目前面临种类少且酶学性质无法满足工业应用等问题,因此发掘新颖的果胶裂解酶仍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
向食品中添加抑菌剂是一种遏制由微生物在食品中过量繁殖引起的食品腐败的有效方法。2H-色烯作为色烯的一种,对多种诸如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本论文以2H-色烯半缩酮与P(O)-H化合物或末端炔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来制备两类C2-双取代2H-色烯,并对其体外抑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实现了Lewis酸催化的2H-色烯半缩酮与P(O)-H化合物的亲核取代反应。该反应所需的最佳催化剂
杂粮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成分,是调节饮食结构,改善机体健康的重要粮食作物。然而杂粮产品同质化严重,搭配缺乏理论指导,加上加工难、口感粗糙等特点制约了其产业发展。大米是我国主食,在蒸煮米饭时加入杂粮对于改善饮食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杂粮与大米同煮时需提前蒸煮,费时费力,不适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对主要杂粮进行预熟化工艺优化,使其与大米共煮同熟,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下进行膳食搭配,开发
冕宁火腿是以丰满的猪后腿修整、腌制、洗净晾干后发酵而成的四川著名发酵肉制品,腿型较小,一般重4~6公斤,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本课题在前期研究中筛选出的羊毛状青霉和马胃葡萄球菌的基础上,对所筛选菌株进行纯种发酵实验,在冕宁火腿中初步应用,研究其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微生物多样性和风味物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冕宁火腿发酵过程中的水分含量、aw、pH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复合发酵组火腿的水分含量显著低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