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乳腺癌(Breast cancer,B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99%发生在女性,1%发生在男性。在我国女性恶性肿瘤中,乳腺癌的发病率排名第一位,死亡率排名第五位。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方式是以手术为为主,以化疗、放疗等为辅,但是手术后仍然有很高的复发风险。因此,寻找复发、耐药的原因来进行术后预防和早诊断早治疗应当同等重要。有研究发现卷曲蛋白2(Frizzled2,Fzd2)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的不良预后有关,但是Fzd2在乳腺癌中的作用还不明确。本研究主要探讨Fzd2调节乳腺癌细胞间质样干性和耐药性以及维持这种干性和耐药性所涉及的信号机制的研究,揭示靶向Fzd2可能破坏这个信号网络,从而发挥抑制乳腺癌发生复发、转移和耐药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学检测44例人乳腺癌组织和10例癌旁组织中Fzd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分期的相关性。TCGA数据库分析Fzd2在各种类型乳腺癌与癌旁的表达情况。利用Kaplan-Meier网站分析Fzd2表达与生存的关系。CCLE、GSE12777等数据库分析各种乳腺癌细胞系中FZD2在m RNA水平上与其他基因的相关性。利用co-IP的方法分析了Fzd2与Wnt5a/b以及Wnt3的结合情况。MDA-MB-231细胞和BT-549细胞进行慢病毒转染,稳定敲减(Knockdown,KD)Fzd2后,采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伤口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实验等方法检测了相关信号通路蛋白以及上皮间质转变(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变化。MDA-MB-231细胞以及MCF7/Adr细胞进行慢病毒转染,稳定敲减Fzd2后,采用流式细胞术及成球实验检测细胞干性的变化,采用MTT方法检测细胞对紫杉醇(Paclitaxel,PTX)的IC50值的变化以及增殖能力的变化。MCF7细胞给予阿霉素(Adriamycin,Adr)刺激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Graphpad Prism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利用非配对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个基因间的相关性。结果:1.Fzd2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并且与患者不良预后相关。2.Fzd2在间质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T-549以及乳腺癌多重耐药株MCF7/Adr细胞中的表达均高于上皮样乳腺癌细胞MCF7;利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方法证明Fzd2与Wnt5a/b和Wnt3可以结合;间质性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T-549稳定敲减Fzd2后,Wnt5a/b和Wnt3的表达低于对照转染组。3.Fzd2维持乳腺癌细胞系的间质样表型;Fzd2-sh组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以及上皮间质转变转录因子Slug和Zeb1的表达都低于对照转染组,而E-钙粘素的表达高于对照转染组;间质相关蛋白腱蛋白C(Tenascin C,TNC)、Col1a1和Col6a1的表达也是Fzd2-sh组低于对照转染组;同时Fzd2-sh组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运动能力也降低。4.Fzd2调节乳腺癌细胞干性,Fzd2-sh组乳腺癌细胞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G蛋白偶联受体5(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 rich in leucine repeat sequence,Lgr5)阳性细胞亚群以及细胞的成球能力(微球数目和大小)均低于对照转染组。5.Fzd2通过与几种致癌途径相互作用发挥功能;与对照转染组相比,几种致癌途径的关键分子的表达如IL-6、p-Stat3、TGFβ1、Smad3、转录共激活因子相关蛋白(yes-associated protein1,Yap1)等在Fzd2-sh组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生物信息学分析Fzd2与这些分子之间都呈正相关。6.Fzd2赋予乳腺癌细胞耐药性;对MCF7细胞进行不同浓度阿霉素刺激后进行检测,发现IL-6、p-Stat3、TGFβ1、Smad3、Yap1等的表达均上调;MT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MDA-MB-231细胞和MCF7/Adr细胞Fzd2敲减组对紫杉醇的IC50值均降低,增殖速度也均减慢。结论:1.Fzd2在乳腺癌中高表达,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的不良预后有关。2.体外细胞实验证明,Fzd2与Wnt5a/b及Wnt3结合,涉及IL-6/Stat3、Yap1和TGF-β1/Smad3等信号通路。3.Fzd2诱导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维持细胞的间质样表型,提高乳腺癌细胞耐药性和干性。4.Fzd2可能通过非典型Wnt通路发挥作用,同时涉及多种致癌途径,提示靶向Fzd2可潜在抑制乳腺癌转移和复发,提高乳腺癌化疗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