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政府治理理念认为提供一定水平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而公共服务的核心问题是公共服务的分配问题。以公平原则为导向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是各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快速城市化的过程。虽然不均衡能够促进人口流动,是最初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但是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到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右侧,是否均衡发展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城市化的核心问题不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增加,而应是伴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有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保障。由此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公共服务需求迅速增长两股力量的交织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产生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指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与发达国家人口“用脚投票”可以自由迁移不同,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流动人口”。之所以频繁“流动”,无法在城市沉淀下来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群体在流入地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由此城市化进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解决成为社会进步、政治稳定和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国际经验证明,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最有效方法是:加快培育更加开放、更有利于自由流动的要素市场,通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平抑不同地区的劳动者收入差距,进而缩小区域间的人均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本文运用公共管理、社会政策、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统计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以中国2000-2009年快速城市化阶段为背景,探讨了快速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将理论假设与实证检验有机结合起来,并利用一定的评价分析方法对各省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和需求机制作出评估,藉此对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水平做出预测,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中长期方案,并深入地探讨了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障碍和约束条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路径。第一部分,本文在对城市化发展历程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进行界定和综述的基础上,对城市化动力机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涵义、价值和理论基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探讨。并在分析和阐明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和现实条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初步构建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部分,本文在上述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提下,进一步地构建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者的理论关系模型,借助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了快速城市化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三部分,本文运用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了我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水平,研究发现虽然各省间经济实力差距有一定的缩小趋势,但其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的差距依然显著。同时伴随着各省间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财力支出的差距依然呈扩大趋势,表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财力投入差距明显,对实质城市化的推进有一定的制约。并进一步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对各省2000-2009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变化情况作以深入探讨,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机制进行分析,并依据相关的调查研究结果,对当前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特征和结构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区域流动人口的相关需求现状与问题,探讨了快速城市化发展对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变化的影响。第五部分在对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投入预测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中长期实现均等化的方案,并深入探讨影响当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障碍和约束条件。最后在总结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些共性做法基础上,试图探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规律,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