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内对于学校的防灾还未获得足够重视,学校作为国家人才的培训基地,拥有大量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适用于应急避难的开敞空间,但学校的防灾避险是目前研究的弱项,对于校园的防灾避险规划科学性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通过对校园防灾避险规划影响因素的研究,确定校园应急避难场所的有效面积以及其服务半径,从而对疏散目的地和责任区进行选取和划分,再对校园紧急避险通道的宽度、数量和应急出入口等因素进行设定。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发现其符合作为防灾避险场地的要求,可以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深入调研与分析其绿地空间、运动场所、建筑布局、人群分布等,作为疏散模拟实验的基础数据。运用Anylogic软件对沈阳农业大学进行疏散仿真模拟,发现其校区的建筑分布、人群分布、应急避难场所的分布、避难道路的规划等空间状况的疏散问题,分析其优缺点,并对校区进行分区实验,发现各区域不同情况的拥堵现象,研究各区域拥堵情况的原因,发现其规划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改造建议与策略,并对新建或已建成校园给予一些科学性的意见。主要产生拥堵原因及其解决方案如下:(1)学校的大多数运动场地都设有围栏,导致应急避难场所的过于封闭,给避难疏散带来很大的障碍,应该适当地减少,或给应急避难场所适当增加一些出入口以供避难人员疏散。对于新建的校区,应将正常操场面积每公顷的运动场地的围栏每长边设置2个及以上的出入口,视场地规划而定,短边设置1个及以上的出入口,若有相邻的运动场地应在相邻处增加出入口,并按每公顷增加相应出入口;对于已建成的校区,应将各运动场多余的围栏拆除,增加应急避难场所的出入口。(2)学校的建筑群分布不合理,学生居住的宿舍楼区域容纳人数多,但建筑分布密集,以及不合理的疏散出入口,导致人流在进行疏散时造成拥堵。如果是在校园规划初期对学校宿舍的密度及高度应严谨考虑,考虑建筑物在灾害发生时坠落物的影响,应在其周设置3m安全距离的绿化带;对于已建成的校区,应对建筑物的出入口重新设置,建筑物出入口应朝向应急疏散场所,节省疏散时间。(3)学校应急避难场所分布不均匀,教学区绿地较多但利用率不高,宿舍区域建筑较为密集,可疏散场地较少。对于新建的校区,应在规划初期将教学区和宿舍区的开敞绿地合理布置,避免宿舍区域建筑密度过高,对学生宿舍进行分散设置,保留安全的应急避难场所及紧急避险通道。对于已建的校区,应在过于密集的建筑旁开辟应急避难场所作为短期应急避难场所,例如将原本乔灌草搭配的植物景观区域合理利用,将灌木减少,增加疏散人群避难空间,以达到短期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4)紧急避险通道不规范设置,通道应避免在建筑周围的3m距离内设置紧急避险通道,建筑相邻距离不应小于建筑的1/3高度,避免因建筑坠落物导致的人员伤害。对于新建校区的建筑密度设置取以上标准执行;对于已建校区在不能改变建筑位置的前提下,开拓新的紧急避险通道,缓解拥堵区域的疏散压力,同时也增加疏散过程的安全性。(5)防灾性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与防灾指示牌的安置,在学生平时就可以注意到避难疏散的安全道路,引导受灾人员进行疏散,对于校园中阻碍应急疏散的因素要加以避免,例如校园中不必要的高差设计、避免校外车辆通行的固定石墩、水区域材质的选择等,解决方法可以用同种性质的其他形式加以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