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口和经济、社会等不同要素在城乡之间快速流动,推动了我国乡村的空间重构,乡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乡村空间重构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原先以新增耕地为主要导向的土地整治已经无法满足这一变化。基于上述背景,土地整治的目标开始由注重“新增耕地”向注重“区域功能”转变,土地整治内涵由此得到延伸,而土地整治分区作为土地整治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也迫切需要构建以提升区域功能为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理论和方法。基于上述背景及现实矛盾,本文展开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引入DPSIR分析框架,解释土地利用功能和土地整治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区域土地利用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土地整治分区理论框架,并分别研究了土地利用功能识别、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整治导向定位规则以及土地整治区域划分方法。在功能识别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功能与土地整治导向的定位规则,实现从土地利用功能状态到土地整治响应的转变。最后,通过空间叠置法获得土地整治分区。基于功能导向的土地整治分区反映了区域功能及其关系对土地整治分区的引导作用,这对提升区域功能和加强土地利用功能的联系和互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嘉善县是全国唯一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本研究根据嘉善县土地利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旅游发展、区位位置等方面的条件,在对其土地利用功能进行识别的基础上,认为嘉善县生态涵养功能高的区域往往也具有较高的休闲度假功能,农业水平高的区域其文化科教功能也较为突出,而产业发展功能突出的区域其生态涵养功能较弱。为此,可以将嘉善县划分为3个主导功能整治一级区,即生态涵养休闲度假功能整治区、农业生产文化科教功能整治区和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功能整治区。然后,根据土地利用功能水平和定位规则,在一级区的基础上融入其他功能,形成功能导向更为具体的土地整治二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