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TBNA)在纵隔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2007年8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对119例胸部CT检查提示纵隔淋巴结肿大或纵隔占位性病变、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未见管腔内明显病变患者行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观察其诊断阳性率。其中男72例,女47例,年龄17~76岁。根据胸部薄层强化CT,按照WANG氏定位法确定穿刺部位、角度和深度。采用OLYMPUS BF-240或260电子支气管镜,WANG氏穿刺针。常规术前准备、局部麻醉后,将电子支气管镜经鼻、声门插入气管,按支气管树顺序检查,观察腔内有无可视性病变。确定穿刺部位,将WANG氏针沿气管镜活检通道插入气道,采用推进法结合猛刺法、咳嗽法穿透支气管壁,刺入纵隔淋巴结、腔外病变内,抽取标本。将穿刺物推出,涂片、固定、送细胞或病理检查。每一部位至少进行2个点穿刺,以提高阳性率。TBNA完成后,再于支气管相应病变部位反复进行刷检,同样涂于玻片固定、送检。结果:1.常规支气管镜检查结果:119例患者的气道粘膜均结构完整,未见新生物,未见溃疡及糜烂,未见活动性出血,刷检阳性率13.45%(16/119)。49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36例气管镜检查无气管粘膜及管腔内改变,13例气管呈轻度外压性改变;63例肺部占位性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窥见支气管管腔外病变的间接征像29例,10例病灶区域(穿刺部位)有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余24例管腔结构无异常;7例纵隔占位,管腔轻度狭窄2例,7气管镜检查无气管粘膜及管腔内改变。2.TBNA检查结果:119例患者均行TBNA检查,共穿刺381次,确诊96例,诊断阳性率80.67%(96/119)。对49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纵隔淋巴结穿刺,确诊39例,诊断阳性率为79.95%;63例肺部占位性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TBNA确诊51例(占病例总数的80.95%);7例纵隔占位患者确诊6例,诊断阳性率85.71%。结论及意义:①TBNA在单纯纵隔病变的诊断及肺癌分期方面有独特优势,敏感性高,并可进行病理分型,可部分代替纵隔镜检查。②对影像学提示支气管管腔狭窄的外压性病变、管腔内基本正常的患者,由于常规气管镜的活检手段如钳检及毛刷等不能较好地获取标本,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检查和诊断方法,在此类病例的诊断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大部分病例的诊断得以明确。③TBNA相对于对纵隔镜、经皮肺活检和剖胸探查术等手段而言,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实用、无严重并发症的检查技术,有较大发展前途,适合广泛推广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