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时代的今天,磁记录是主要的存储手段。人们在追求大容量硬盘的同时对记录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界只有通过利用新材料、新的磁学现象来开发新的记录方式来满足大众的需求。希捷与日立目前走在前列,这两家公司所提出的热辅助磁记录(Heat Assisted Magnetic Recording,HAMR)技术有望成为垂直记录的取代者,并让每平方英寸1Tbit的存储密度成为可能。本论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研究的,对热辅助磁存储的介质材料制备、性能和复合介质结构方面作一个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L10 FePt纳米颗粒膜的复合结构介质膜。本论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我们在实验上探索了用非外延的方式来获得c轴垂直取向的L10 FePt薄膜。在Si衬底上覆盖一层超薄的1 nm厚的FeOx层,然后将6 nm的FePt沉积在它上面。通过控制退火条件,可以得到c轴垂直取向的高度有序化的L10 FePt膜。通过HRTEM,我们发现室温下生长得到的FeOx层其结晶不好,而退火之后转变为晶格相,结晶变好,而室温下沉积得到的FePt是多晶的(111)织构,在600℃下10min退火后转变为(001)织构,同时完成了从A1相到L10相的有序化过程。通过1 nm的FeOx和Fe作为底层的对比研究发现,沉积态下他们都是(111)织构,而600℃退火后,他们都获得了完全有序化的L10相,可是只有FeOx才能使得FePt完全(001)织构,而Fe层上的FePt除了获得部分(001)织构外,还有(111)织构。从HRTEM的剖面图知道,这个差别应该起源于退火过程中FeOx层和FePt层互溶很小,始终保持清晰的界面,而Fe层在退火过程中和FePt互溶形成合金态,界面不清晰。而后来的实验表明FeOx或是Fe层在室温下是(110)织构,而经过600℃退火后转变为(200)织构。从而说明在退火过程中,FePt在FeOx层和Fe层上的c轴取向差别主要是由于受底层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导致的。FeOx层在转变为晶态的过程中促进了FePt的取向,Fe层由于互溶而没有使得FePt完全(001)织构。同时,我们研究了FePt室温下沉积在不同的衬底:MgO(200),SrTiO3(200),Si(100)上,其中Si上覆盖了一层1 nm厚的FeOx。在完全相同的沉积条件和退火条件下,由XRD测试发现,相同温度下的有序度在SrTiO3上最低,FeOx层上最大,MgO处于中间;然而FePt c轴方向晶格参数刚好和有序度相反,在SrTiO3上最大,而FeOx层上最小,MgO处于中间。通过研究发现这是由于应力不同导致这一结果;第二,为了改善FePt高矫顽力的写入能力,我们试着制备了FePt的c轴和法线有一定夹角的薄膜。实验上使用经化学各向异性腐蚀的Si片作为衬底(其表面呈金字塔织构),研究发现L10 FePt的c轴由不同取向组成,主要是垂直取向,而其他的取向倾斜于表面。当外磁场沿着垂直方向磁化时,易轴倾斜的晶粒先翻转,然后带动整个薄膜磁化翻转。在金字塔Si片上获得了小矫顽力,合适的矫顽力斜率α和高矩形比的L10 FePt,而且矫顽力在倾斜的方向上增加;第三,改善FePt高矫顽力的另一种方式就是热辅助磁记录,为了满足记录要求的温度特性,因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交换耦合的复合结构介质薄膜:TbFeCo-FePt双层膜。由实验测试表明,双层薄膜的矫顽力随温度变化趋势可以满足热辅助记录的要求,同时我们对这种新结构的交换耦合(亚铁磁—硬磁的垂直交换耦合)进行了研究,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强耦合,同时,通过调节界面耦合强度可以控制双层膜的翻转场;最后,我们对交换耦合的复合介质(ECC)进行了研究,选择了Fe(NiFe,CoFe)—FePt双层膜作为研究的体系,他们之间是平行易轴的软磁和垂直易轴的硬磁之间交换耦合。在我们选择的软磁厚度里(0~3 nm),FePt与Fe(NiFe,CoFe)之间表现出整体的磁化行为,随着软磁层厚度的增加,矫顽力和矩形度都降低。在FePt和CoFe之间插入一个非磁的Cu层之后,随Cu层厚度的增加,其矫顽力先降低再增加,这表明随着非磁厚度增加,FePt和CoFe之间耦合程度降低。当为4 nm厚时,其矫顽力和单层FePt相当,这说明他们之间已经解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