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不断引发新的事物、新的问题,人们的传统隐私保护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律如何保护公民隐私权?这不仅是一个很受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每个公民权利的现实问题。自隐私权问世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在我国,隐私权却是一个很年轻的概念。与国外一些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完善的国家相比,我国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虽然我们可以在些散见的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中出现过隐私的字样,但我国至今没有一部关于隐私权的立法,更未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究其原因,理论上多限于单纯的规范分析,再加上我国固有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对隐私权整体把握不足,现实中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极为薄弱。因此,本文从分析隐私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对隐私权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其进行了事实和价值层面的研究,并以此为导向,提出完善我国隐私权法律体系的建议。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前言部分阐述隐私权研究意义、问题所在以及本文的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隐私权概述。本章运用语义分析、比较分析和价值分析等方法,对隐私和隐私权的内涵进行阐述,界定了隐私,明确了隐私权的定义、性质及构成要素,探究了隐私权的价值取向。隐私权是个人独立支配自己的隐私并不受他人非法干涉的权利,强调对人自身精神利益的保护。隐私权的主体仅指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死者。隐私权是符合某种价值判断标准并受法律保护的一种权利状态,而隐私是一种事实状态。在学界,隐私权的价值之争由来已久,由于每个观点的背后体现了不同学者的价值观,因而各个学者对隐私权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同。本文对隐私权进行了价值分析,提出隐私权在追求目的性价值的同时,也追求工具性价值。第二章考察我国隐私权的历史和现状。本章主要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对我国隐私权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细致梳理。通过对我国隐私权发展历史的考察,发现对隐私权保护的加强实际就是人的尊严权利扩张的诉求。尽管古代中国就已萌生了隐私利益保护的意识,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隐私权立法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且呈现出途径间接、手段脆弱的特点。在对我国隐私权历史考究的基础上,以我国目前现状为背景,提出我国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从我国现有的隐私权法律规范来看,目前隐私权保障制度仍存在的缺失,但不可否认的是,隐私权在法律领域中不断拓展,隐私权的内涵在不断演变和丰富。第三章探讨完善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对策。在我国,随着侵犯隐私权现象的增加,使得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十分必要。首先,在法律中明确规定隐私权制度,确认隐私权为独立的具体人格权,将隐私权从其他权利的依附中剥离出来,并在对其做出准确界定的基础上,明确侵权行为和侵权责任,为司法实践提供直接准确的依据。其次,完善司法保护制度,以实现对隐私权全面有效的保护。再次,增强人们的隐私观念,营造保护隐私权的社会氛围,而全社会隐私文化的形成会使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遵守法律,尊重隐私,保护隐私权。结语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