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近年来,核素应用在肿瘤组织内放射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其中32P-磷酸铬胶体(32P-CP)已广泛应用于腔内治疗,临床应用结果表明采用32P-CP肿瘤内注射方法治疗胶质瘤、胰腺癌及肝癌等肿瘤有明显的疗效,但同时研究发现肿瘤内注射32P-CP会造成病灶内药物分布不均、组织溢出等现象,并随着给药剂量增大全身分布亦增加,从而产生了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为此,寻找一种具有靶向定位能力强能携带32P-CP的载体成为临床推广应用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中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两种方法:一是瘤体内注射大颗粒人血清白蛋白(MAA)和胶体磷酸铬;先直接于瘤体内注射大颗粒人血清白蛋白做为转导放射性药物细胞毒素载体,使瘤体内发生血栓,再注入32P-CP等放射性药物,从而减缓32P-CP组织溢出时间;二是将BioSilicon和磷酸铬胶体混合制作成32P-BioSilicon粒子,然后通过植入手段植入到肿瘤瘤体内。但是目前都处于研究阶段,尚不成熟。聚L乳酸(PLLA)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且可被人体缓慢吸收的高分子材料,已被美国FDA批准为用于手术缝合线和体内使用的药物载体材料,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将PLLA作为32P-CP的载体,使两者结合研制成可在体内缓释的32P-磷酸铬-聚L-乳酸(32P-CP-PLLA)粒子,但是该粒子肝内植入是否能达到缓释效应?是否对肝组织有损伤?损伤程度是多大?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将32P-CP与PLLA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32P-CP-PLLA粒子,植入到犬肝组织内,观察该粒子对正常犬肝组织的损伤效应及在体内代谢和缓释效应。
方法 Beagle犬12只,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四个不同剂量组,每组三只,A组=185MBq、B组=370MBq、C组=740MBq,D组=0MBq(对照组:空粒子组)。采用开腹方式经粒子植入针将32P-CP-PLLA粒子植入犬肝脏左内叶或右内叶,三个月后处死,术前及处死前均行CT扫描检查,术前及术后1、2、4、8、12周进行血象及血清生化检查,B、C两组各选一只于代谢笼内饲养,术后一个月内每24h测量粪便及尿液放射性计数率值(cpm)并计算30天尿便总代谢率,术后1、2、4、8周每组选一只行肝穿刺活检并行光镜和电镜检查。同时术后1、2、4、8、12周实验组每组选一只行SPECT显像。处死时行肉眼大体观察、光镜及电镜病理学检查。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所有实验犬血象及血生化主要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各组间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d内的排泄物放射性呈逐渐下降趋势;一个月内尿粪放射性排出的放射性计数率值累积百分率分别为6.34%和11.64%。术后三个月内不同时间段的SPECT显像局部放射性浓聚呈缓慢下降趋势,三个月时仍可见局部浓聚点,置入点以外未见明显放射性聚集。术后穿刺活检发现实验组随着剂量增加粒子局部照射作用亦增强,损伤效应表现为水肿-坏死-纤维化的过程,三个月后处死时解剖肉眼观32P-CP-PLLA粒子体积明显变小、质地松脆,并于粒子植入部位见一囊样坏死灶,CT、大体标本示实验组粒子损伤范围约1~2cm,同时发现随着给药剂量增大,肝脏内粒子植入部位毁损灶相应增大,于临近毁损灶周围肝组织内无明显异常损伤发现。32P-CP-PLLA粒子造成的局部肝损伤呈一球形灶,周围纤维化组织包绕坏死灶,纤维化组织外周可见一圈水肿带。全身其它脏器病理组织学光镜检查除发现C组脾脏出现脾包膜增厚,脾小梁增粗外,其它各组脾脏均未见异常,其它各组重要脏器均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32P-CP-PLLA粒子植入犬肝脏内是可行的,其对肝组织内的损伤是局限的,并呈现缓慢释放,在体内无脏器迁移,不会造成全身的毒副作用;显示出良好体内稳定性、靶向定位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