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与桐城派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rej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纾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古文家、翻译家、画家,因其成就的多样性以及身处新旧文化临界点的特殊身份,受到史学界、古代文学界、现当代文学界以及比较文学界的关注。从研究现状来看,林译小说的研究成果颇丰,而林纾与桐城派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存在单一化、片面化的问题。因而,本文以林纾与桐城派为研究对象,从入京前后两个不同阶段,考察林纾与桐城派的关系。论文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和薄弱环节、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论按照林纾入京前、后两个不同阶段分为两章。第一章着重探讨入京之前林纾和桐城派的关系。首先考察了福建百年来沿承的程朱理学学风以及桐城文风,分析其对林纾的熏染和影响;而后分析林纾此时期的古文学养与主张,既有“学尊程朱,文崇韩欧”与桐城派相契合的一面,又取径广博,不拘于理学和义法;最后探讨林纾此时期古文创作及林译小说的特色,分析它在林纾与桐城派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第二章侧重论述入京之后林纾与桐城派的关系。首先考察林纾入京后与桐城中人的交游行迹,分析二者的引为同调、齐致古文之举;其次分析林纾在文坛纷争之际,护法代言、致力古文等扩大桐城影响的实绩;最后探讨林纾的传派之功,分析围绕林纾形成的桐城支流“侯官派”及京师桐城文圈。结论部分对林纾的桐城文圈宗盟地位进行肯定并作出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中国与法国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尤其是近代以来,在两国的互文交往中,法国对中国现代性的文化、科技、思想、学术等产生了普遍而深入的影响,法国元素由此而长时期地介
在中国诗歌史上,宋词是堪与唐诗比肩的文学丰碑。在宋词这片文学奇葩中,苏轼为诗之美尤以为甚。苏轼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从
随着移动终端、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集信息感知与处理、信息传输与发布和移动控制于一体的移动传感器网络已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比起传统的传感器网络,移动传感器
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崛起的朦胧诗派无疑是中国新时期诗坛上最深刻的事件,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在向传统诗歌提出挑战。顾城是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最具特色的朦胧诗
<正> 日本国土面积约38万km~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0.3%,人口约为1.2亿,占世界人口的3%。由于日本山地多,平原少,可居住面积仅为8万km~2,居住面积的人口密度比我国多2倍,平均每平
应用时滞平衡含水率法(包括Nelson和Simard两种)及气象要素回归法,以小时为步长对大兴安岭地区阳坡上部落叶松林下地表细小死可燃物进行动态含水率测定,分析了不同郁闭度林分
目的:分析常熟医院口服降糖药应用现状和趋势。方法:对2007—2009年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C)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口服降糖药
作为最早翻译西洋文学的中国人,林纾被认为是中国晚清最富盛名的翻译家之一。林纾翻译的作品涉及英、法、美、德、日等多个国家,并引入了当时西方文学的新思想,新理念等,对中
五言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产生与汉赋、汉乐府一样,共同代表着汉代诗歌所取得的重要成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重要的体裁之一。但是,对于文人
依托全国气象部门观测台站通信网络 ,开展了基于WebGIS技术的农业气象信息共享与发布技术研究。根据气象行业标准和网络数据标准 ,对农业气象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 ,选用SQL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