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行道树空间异质性分析是优化城市森林调查、科学管理与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的基础。本研究以哈尔滨和沈阳两个东北典型城市为例,基于网络街景测定哈尔滨市879个样方、行道树26140棵,沈阳市1339个样方、行道树40170棵。测定的树木指标包括树高、胸径、冠幅、冠下高等,利用半方差函数和分形分析确定树木空间异质性特征,为分析城市森林合理采样布点提供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测树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的差异,表现为自相关距离明显差异,但是都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在0°、45°、90°、135°方向上的半方差值比值接近于一为各向同性)。测树因子空间异质性受结构、随机因素影响,但是不同指标所受影响因素明显不同,即:哈尔滨行道树的冠幅空间变化中随机因素占比为26.56%、而冠下高、树高、胸径的占比分别为8.16%、8.14%、12.80%,后者更多的受城市化相关的结构因素影响(>88%)。沈阳市行道树的冠幅、冠下高、树高、胸径的块基比分别为13%、11%、11%、8%,由此看来两个城市的测树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因素影响较多。哈尔滨市测树因子(顺序为冠幅、冠下高、树高、胸径)的变程分别为2340m、1320m、1470m、1890m,沈阳市测树因子变程为3120m、1980m、2310m、2370m。考虑到采样间距控制在变程之内就可以有效揭示空间格局特征,因此,哈尔滨不同树木指标的最小采样数量为:冠幅156个样方、冠下高440个样方、树高360个样方、胸径224个样方;而沈阳市的冠幅196个样方;冠下高484个样方;树高361个样方;胸径361个样方。经比较,仅胸径样方数量在两城市间相差较大,其余指标样方数量相差较小。
除了对两城市测树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外,本研究还以哈尔滨为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树高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为道路面积占比、森林垂直结构和LPI;胸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为道路面积占比、耕地面积占比、森林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森林景观形状指数(LSI);冠幅为森林面积占比、环数个数占比、建成区历史时期数占比、森林景观总面积(TA)、森林斑块数量(NP)、森林景观形状指数(LSI)、森林斑块平均欧式距离(ENN_MN)、森林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冠下高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为不透水面积占比、森林面积占比、森林斑块数量(NP)、森林景观形状指数(LSI)。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对变程也存在一定影响。冗余分析结果也与相关分析结果较一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城市森林研究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有助于今后研究确定合理的采样方案,也为今后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城市的不同测树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的差异,表现为自相关距离明显差异,但是都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在0°、45°、90°、135°方向上的半方差值比值接近于一为各向同性)。测树因子空间异质性受结构、随机因素影响,但是不同指标所受影响因素明显不同,即:哈尔滨行道树的冠幅空间变化中随机因素占比为26.56%、而冠下高、树高、胸径的占比分别为8.16%、8.14%、12.80%,后者更多的受城市化相关的结构因素影响(>88%)。沈阳市行道树的冠幅、冠下高、树高、胸径的块基比分别为13%、11%、11%、8%,由此看来两个城市的测树因子的空间异质性受结构因素影响较多。哈尔滨市测树因子(顺序为冠幅、冠下高、树高、胸径)的变程分别为2340m、1320m、1470m、1890m,沈阳市测树因子变程为3120m、1980m、2310m、2370m。考虑到采样间距控制在变程之内就可以有效揭示空间格局特征,因此,哈尔滨不同树木指标的最小采样数量为:冠幅156个样方、冠下高440个样方、树高360个样方、胸径224个样方;而沈阳市的冠幅196个样方;冠下高484个样方;树高361个样方;胸径361个样方。经比较,仅胸径样方数量在两城市间相差较大,其余指标样方数量相差较小。
除了对两城市测树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外,本研究还以哈尔滨为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中树高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为道路面积占比、森林垂直结构和LPI;胸径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为道路面积占比、耕地面积占比、森林景观最大斑块指数(LPI)、森林景观形状指数(LSI);冠幅为森林面积占比、环数个数占比、建成区历史时期数占比、森林景观总面积(TA)、森林斑块数量(NP)、森林景观形状指数(LSI)、森林斑块平均欧式距离(ENN_MN)、森林斑块周长面积比(PARA);冠下高空间异质性影响因素为不透水面积占比、森林面积占比、森林斑块数量(NP)、森林景观形状指数(LSI)。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对变程也存在一定影响。冗余分析结果也与相关分析结果较一致。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哈尔滨市和沈阳市的城市森林研究与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有助于今后研究确定合理的采样方案,也为今后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