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比较分析2种自酸蚀树脂粘接剂对正常牙本质(ND)与玻璃陶瓷粘接后试件的剪切强度、断裂类型及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评价其粘接强度及界面封闭性,为临床上这两种自酸蚀粘接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0颗完整无龋的上颌第三磨牙纳入实验,用高速车针去除冠方牙釉质及少量牙本质,暴露冠中部牙本质,用600目碳化硅砂纸湿性打磨牙本质表面,切除四周多余的牙本质,获得40个牙本质块,确保每个牙本质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分析2种自酸蚀树脂粘接剂对正常牙本质(ND)与玻璃陶瓷粘接后试件的剪切强度、断裂类型及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评价其粘接强度及界面封闭性,为临床上这两种自酸蚀粘接剂的选择和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40颗完整无龋的上颌第三磨牙纳入实验,用高速车针去除冠方牙釉质及少量牙本质,暴露冠中部牙本质,用600目碳化硅砂纸湿性打磨牙本质表面,切除四周多余的牙本质,获得40个牙本质块,确保每个牙本质块的粘接面积为4*4mm2。按随机数字表法将40个牙本质块分成A、B两组(n=20),每组再随机分为两个粘接试件组,A组中两个粘接试件组(n=10)分别使用自酸蚀粘接剂Optibond Versa和Multilink N与爱尔创玻璃陶瓷瓷块进行粘接,粘接完成后将试件转入37℃的恒温水浴箱中静置保存24h。用万能试验机测定并记录粘接试件的剪切强度,在40倍体式显微镜下观察试件断裂类型,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试件断裂表面形貌。B组的两个粘接组分别使用自酸蚀粘接剂Optibond Versa和Multilink N与爱尔创玻璃陶瓷瓷块进行粘接,粘接完成后将试件转入37℃恒温水浴箱中静置保存24h。粘接试件经50%(w/v)氨化硝酸银溶液染色后,用热场发射扫描电镜的背散射模式观察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并用X射线能谱仪(EDS)对粘接试件做能谱分析。实验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粘接试件的剪切强度和纳米渗漏进行分析。两组间粘接界面断裂模式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粘接试件剪切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ibond Versa组剪切强度[(20.554±2.506)MPa]显著高于Multilink N组[(16.433±1.788)MPa]。Fisher精确检验分析提示两组粘接试件剪切后断裂面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纳米渗漏(银离子百分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tibond Versa组纳米渗漏银离子百分比[(14.593±11.795)%]显著低于Multilink N组[(24.898±11.923)%]。结论:1.Multilink N的粘接强度低于Optibond Versa;2.Optibond Versa的界面封闭效果优于Multilink N。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精液特异性甲基化位点确证混合斑中精液的存在,同时利用精液特异性甲基化位点联合的SNP位点确证人群的多态性,并可利用这种多态性进行混合斑中精液供者的个体识别。方法:本课题先利用甲基化敏感型限制性内切酶法(MSRE)对基因组进行酶切,然后利用复合扩增技术(multiplex PCR)和单碱基延伸技术(SBE)对精液、唾液、血液、阴道分泌物特异性的甲基化位点和精液甲基化位点联合的SNP进行检测
目的:研究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中多巴胺D3受体(D3R)的调控作用和基因表达变化规律,探讨不同脑区各多巴胺受体亚型(D1R–D5R)基因表达特征及其在METH成瘾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METH成瘾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方法:(1)METH诱导小鼠行为敏化模型的建立:所有实验小鼠分为4组,即野生型小鼠盐水组(WT SA组),野生型小鼠METH组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HRMS)检测损伤后骨骼肌的代谢轮廓,分析骨骼肌代谢物随损伤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以及多层感知机(MLP)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数学模型用于损伤时间的预测,通过多个数学模型的串联,建立更为精确的骨骼肌损伤时间推断模型。方法实验选取7-8周龄,重约200-250g的雄性SD大鼠
目的:根据已知的HIris Plex-S色素推断复合SNP检测体系,在中国人群中进行色素表型推断及体系的适用性研究,对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肤色分类标准和推断模型进行探索。对41-Plex SNP色素推断算法模型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优化研究。基于中国人群肤色表型数据进行肤色表型关联性分析,筛选中国人群的色素关联性SNP位点及尝试建立更加适合中国人群的肤色推断模型。方法:根据已报道HIris Plex-S体系
针对专题数据库资源特点———形式多样性、专题特色性,分析分类体系设计原则和方法,结合"汶川地震专题数据库"分类体系设计实践,探索以形式、专题为主线的多维分类体系设计方法。以形式、专题为主的二维分类体系,能有效揭示专题数据库资源形式多样性和专题特色性;避免单一分类体系产生的混乱、交叉、层次深等问题;既能满足一般读者信息查找、浏览的需求,也可满足专家、学者对专题资源的专业检索需求,是设计专题数据库分类
目的:1.建立小鼠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动物模型。2.研究甲卡西酮及其代谢物在正常小鼠和成瘾小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规律,探讨血液中甲卡西酮的检出时限。同时比较正常小鼠和成瘾小鼠给药后代谢动力学规律的异同。方法:1.小鼠CPP模型:实验小鼠分为四组:A,B,C和盐水对照组。其中A,B,C组分别按照6.65mg/kg,12.35mg/kg,19m
目的:1.基于毒代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气相色谱仪、离子色谱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模型动物家兔动脉血中氰根、硫氰酸根和2-氨基噻唑啉-4-羧酸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推断出氰化物经消化道入体的时间。2.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初步研究氰化物经消化道入体后激活的代谢通路和产生的差异性代谢物。3..初步探究染毒家兔血样中促进2-亚氨基噻唑烷-4-羧酸转化为2-氨基噻唑啉-4-羧酸的外界条件。方法:1.氰
目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类新兴的荧光纳米材料,经过掺杂、修饰或与其他纳米材料形成不同类型的g-C3N4纳米材料,它们具有发光性能优异、光稳定性好、荧光量子产率高、毒性低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优点,在分析检测和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将g-C3N4纳米材料作为荧光探针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的银离子和生物样品中的多巴胺,拓宽了荧光探针在物质检测方面的应用。将具有近红外吸收的纳米材料与生物相容
目的:为了模拟组织细胞外基质(ECM)的组成成分,采用冷冻干燥法,以丝素蛋白(SF)、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和透明质酸(HA)为原材料,并加入1-乙基-(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及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作为交联剂,制备了SF/nHAp/HA多孔复合支架材料。对其理化性能、体外细胞生物相容性以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临床中修复骨缺
目的:SF-MA-BG通过HIF-1a通路促进糖尿病创面愈合。方法:1.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铜掺杂硼硅酸盐生物玻璃,在此基础上通过硅烷偶联剂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对生物活性玻璃进行改性,得到甲基丙烯酸基生物活性玻璃(BG-MA)。将BG-MA混合进光敏性丝素蛋白(BG-SF)中,使得在紫外光照下BG-MA和BG-SF可以发生共价交联。2.通过1H-NMR,XRD,ATR-FTIR,X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