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制汉词”的定义是作为“一种汉语的日语化,在日本产生的汉字、词称为和制汉词。是本来的汉语里没有的汉语(词汇)”。“明治和制汉词”是指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在新兴的西学领域中产生的汉语。当时日本出现了学习西洋的热潮,西方欧美国家的科学、技术、制度和物品等持续并大量传入日本,然后出现了大量汉字新词。同一时期,中国在清末民初出现了赴日留学潮,当时大量日语的汉字、词汇通过留学生等媒介回流中国,以外来语的姿态逐渐定着在现代汉语、白话文中。 中国的文学发展到清末民初,在性质和形式上出现了巨大的改变,由“文言”过渡至“白话”,在形体上出现了新奇的创造,不仅如此,文学精神与作家创作的态度,同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拟从和制汉词的诞生及其出现的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入手研究其对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文人以及文学界的深层次影响,并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对和制汉词的美学诠释。和制汉词不仅仅是东洋文明和文化的代表,而且在其诞生、发展和传播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元素。因此,本研究把和制汉词所融汇的西方新意和多元文化纳入,进而深入探讨。 本研究根据明治和制汉词所具有的特征,将其分类,并分析其编码,观察和制汉词所具有的文化意涵及功能,发现和制汉词在当时发挥了“汉字文化圈”中一种“文化联系功能”,这种“文化联系功能”源于其文化要素的多元性,以及内含了焕发媒介激活作用的日本元素。日本作为一个媒介集散地,借着“和制汉词”把中、西方不同的元素有效且和谐地收拢在一起。明治时期从日本回归中土的和制汉词至少包含了三种元素:中国的、西洋的和日本的元素。和制汉词凝聚了当时的学者和文化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映射着民族感情和人文观念,具有明显的美学意识,作为一种美意识的载体,承载着大量民族传统文化信息和审美观。明治和制汉词可以说跨越时空,代表的是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思维、新的概念和新的审美价值,引领清末民初的中国走向价值取向多元化,思维方式多元化的新纪元,为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变革,铺就了文字内在的变改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