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井壁冻结压力是冻结法凿井的重要技术参数,它决定冻结壁与井壁的结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涉及施工安全。本文以位于我国淮南的杨村矿副井作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推导、现场实测与试验相互验证的方法,探讨了井壁与冻结壁相互作用时冻结压力的分布规律。首先,根据周围土体、冻结壁及井壁相互作用机理,采用弹塑性理论得到不同DP准则下的冻结压力解析解,并分析了不同DP准则对冻结压力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深井井壁开挖之后,冻结壁冻结压力变化规律分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及逐渐稳定阶段。DP1准则屈服条件下所对应的冻结压力最大,DP5准则屈服时所对应的冻结压力最小,即利用DP1、DP3、DP4、DP6、DP2、DP5准则进行冻结壁设计时的安全性依次增强。其次,基于西原体模型流变理论,建立了冻结壁-泡沫板-外壁三维力学场模型,推导出在黏弹性与黏弹塑性两种状态下的冻结压力计算公式,对井壁设计、冻结压力计算与增长规律提供理论支撑。最后,利用现场实验结果得到计算参数,将工程实测值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公式能较好描述井壁冻结压力的增长规律,证明冻结压力解析解的合理性。同时还得出,深层位井壁冻结压力发展有一个迟缓期,冻结压力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时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通过比较可知理论计算与现场实测的冻结压力变化趋势大致相似,而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冻结压力理论值到达最高峰的时间早于现场实测的冻结压力值。此外,文中还分析了平面应变解析问题的弊端。本文结论可为冻结法凿井井壁与冻结壁设计以及工程现场施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