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杜氏刻铜”艺术研究

来源 :安徽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p1108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铜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审美品格的载体,是艺术美与技术美的完美结合。安徽阜阳“杜氏刻铜”起源于清末民国时期,在传承与发展陈寅生刻铜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创新刻铜题材,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传承体系与技艺流程。以杜平为传承人的杜氏刻铜作品在多项展览中获得金奖,其重要作品被国家美术馆多次收藏。2013年“杜氏刻铜”被评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阜阳“杜氏刻铜”以其独特的文化审美价值和高超精湛的工艺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杜氏刻铜的生存和发展依旧同其他民间工艺一道受到不可避免的冲击。其次,就刻铜艺术本身而言,刻铜是艺术审美品位与工艺技术的有机结合,对传承人的绘画功底和刻铜技术功力要求较高,这使得刻铜艺术的发展速度迟缓。本题运用定性分析法、田野调查法、访谈笔录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以杜氏刻铜艺术的发展历史及文化背景为线索,结合阜阳当地的地理环境、文化经济等特征加以分析,探索非遗背景下杜氏刻铜艺术的传承发展状况及传承机制,从而对杜氏刻铜艺术进行深入探究和发掘。二是对其工艺制作流程及作品形式种类等进行整合,从其代表作品的题材分类、题材内容及材质美的分析着手对杜氏刻铜艺术进行逐一解析鉴赏,归纳总结杜氏刻铜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其次是从艺术语言及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杜氏刻铜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做了探究和分析,包括杜氏刻铜内在的精神文化和人文情趣以及它作为工艺美术所含有的艺术美与技术美的体现,探索传统民间文化与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新方法,呼吁社会对杜氏刻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给予等多的关注和重视。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分支,却与其他室内空间设计的要求有一些区别。在保证基本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增加了传播和教育的职能,其中囊括了多种交叉学科和艺术表现
期刊
《祀三公山碑》碑身净高150cm,宽96cm,其全称为《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现存187字,与《白石神君碑》共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汉碑堂。元氏县自古为常山郡,文化背景深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软实力等方面有着显著而重大的变化。经济发展迅速,产业日益繁荣,高效的产能使人们越来越追求即得利益。然而,推动一个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必然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石,寻求文化领域的创新与发展,真正的把民族文化提升到人民生活的每一部分。室内陈设这一领域是与我们每个个体生活都息息相关,如何在生活中引入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元素,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寻找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