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用药规律分析及消风散联合多西环素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aihong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用药规律和新方,为临床治疗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提供参考。并通过观察消风散加减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湿热型皮疹的临床疗效,评价消风散加减在皮疹治疗中所起的作用及其优势所在,为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探索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第一部分:从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收集已报道的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临床治疗方剂,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55首方剂数据,将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进行资料分析。包括:频次统计,可分析药物的药性和使用频次;组方规律分析,通过设置合理的支持度和置信度得到组方规律并将其网络可视化展示;聚类分析及新方挖掘,根据数据及需要设置合理的相关度系数及惩罚度系数,然后提取组合,挖掘核心组方和潜在新方。第二部分:通过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湿热型皮疹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规范服用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对照组皮疹治疗仅使用多西环素,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消风散加减。观察并评价两组患者皮疹分级情况、中医症候评分情况、KPS评分情况和患者皮疹的首次缓时间点等指标的改善程度、两组间的比较、两组内治疗前后的比较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第一部分:本次研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全文数据库(VIP)、万方中文数据库共检索到214首方剂,经过纳排标准筛选,符合标准的共有55首。1.药物的功效统计:将55首有效方剂中的149味中药,按照功效进行归类统计,根据频次降序排列,使用最多的为清热药(256次),其次为补虚药(174次)和解表药(77次),这三类药物的使用频次占全部频次的73.9%。药物子类中,使用频率在10%以上的有清热解毒药(14.43%)、清热凉血药(11.81%)和补气药(12.1%)。2.性味归经统计:将所有中药按照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四气中以寒性药使用最多,占比56.49%,其次是温性药和平性药分别占比23.05%和16.23%;五味中以甘味药物使用最多有385次,其次是苦味和辛味分别有324次和181次;归经中以肺经药物使用最多有285次,其次是胃经和肝经,分别有277次和259次。3.用药频次统计:149味中药的使用总频次为686次,其中单味药使用频次≥20的药物有6味,分别是“甘草”、“生地黄”、“当归”、“白鲜皮”、“防风”、“荆芥”。4.组方规律:将支持度个数设定为11(20%处方数),置信度设定为0.60,得到33条药物组合及53条药物关联规则。药物组合按频次高低排序,前5组依次是“生地黄,甘草”、“生地黄,荆芥”、“甘草,荆芥”、“白鲜皮,甘草”、“甘草,当归”;关联规则按置信度高低排序,其中置信度>0.90的数据共有6条,包含有当归、荆芥、生地黄、地肤子、白鲜皮、防风、蝉蜕等中药。5.聚类分析及新方挖掘:依据方剂数量,设置相关度为8和惩罚度为2,根据相关度和惩罚度的约束,基于聚类分析输出数据,得到核心组合26组,代表性4组分别是荆芥-生地黄-五味子;荆芥-生地黄-当归;白芍-熟地黄-白英;白芍-熟地黄-肉桂。新处方:基于上述药物核心组合,利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分析获得13个新处方,代表性2组分别是荆芥、生地黄、五味子、当归;白芍、熟地黄、白英、肉桂。第二部分:经纳排标准后,收集到合格的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湿热型皮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经基线分析,两组具有可比性,对所有患者进行14天干预治疗,分别在7d、14d时进行组内组间疗效比较。1.皮疹分级情况比较:组内比较,7d、14d后皮疹分级情况均有好转(P<0.01);组间比较,7d、14d后治疗组皮疹分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皮疹的缓解率比较:治疗7d后,治疗组缓解率为80.00%,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较优(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缓解率为93.33%,对照组为70.00%,治疗组较优(P<0.01)。2.中医症候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7d、14d后中医症候积分均较前降低(P<0.01);组间比较,治疗7d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积分降低更显著(P<0.05)。中医症候改善的有效率比较:治疗7d后,治疗组为73.33%,对照组为53.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治疗组效果更显著(P<0.05)。3.皮疹首次缓解时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4.KP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7d、14d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均有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7d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评分提高更显著(P<0.01)。KP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治疗7d、14d后,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第一部分:通过数据挖掘可知,目前中医药治疗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的文献中主要使用清热解毒、燥湿祛风、凉血滋阴之药,重视甘寒之品以清泻肺胃之热,同时兼顾调畅肝经之气;临床治疗该病以凉血滋阴,透疹止痒为核心治法,常将“荆芥-生地黄-当归”等药物相配,核心组合包含甘草、生地黄、荆芥、白鲜皮、蝉蜕、当归、防风等。以上药物组合及演化出的新方可在符合中医用药原则和辨证基础之上适当加减,为临床治疗多种皮疹提供参考和依据。第二部分:1.消风散加减联合多西环素治疗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湿热型皮疹较单纯使用多西环素疗效更佳。2.消风散加减联合多西环素可明显改善第一代EGFR-TKI相关性皮疹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及KPS评分,且优于单纯使用多西环素。3.消风散加减联合多西环素较单纯使用多西环素可有效缩短皮疹消退时间,在短时间内改善症状。4.消风散加减用药安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其他文献
本文由两部分构成,即宋平主任论治心脏神经症的学术思想探析和治疗心脏神经症的用药规律研究,前者通过对心脏神经症的病因病机、治法治则、诊疗经验、验案举隅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后者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进行数据挖掘整理。后者要点如下:目的:立足于宋平主任治疗心脏神经症的经验,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患者处方进行数据挖掘,总结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及思路。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
目的1评价针刺联合康复治疗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2观察针刺联合康复改善踝关节活动角度、下肢运动功能、肌肉痉挛程度及肌力恢复情况。3探讨针刺联合康复对卒中后足内翻积分肌电值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卒中神经内科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针刺联合康复疗法,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
目的:初步探讨化浊解毒方对肥胖胰岛素抵抗(浊毒内蕴证)患者的临床效果,评价该治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肥胖胰岛素抵抗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01月-2020年12月期间,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就诊患者,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肥胖胰岛素抵抗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30例患者为一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包括合理的膳食、规律体
目的:本课题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患者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基于方文岩主任治疗肺癌的学术思想,分析总结方文岩主任在治疗原发性肺癌时的用药规律,以期为肺癌的中医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及思路。方法:根据诊断、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出方文岩主任自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及国医堂专家门诊收治的396例肺癌患者。将收集到的患者的信息资料
目的 通过收集高血压病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血尿酸水平、及靶器官相关指标,观察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后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探索高血压病不同证型合并高尿酸血症后在靶器官指标种类及程度上的差异。加深对该合并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为该合并病中医诊疗及疗效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高血压病合并高尿酸血症组(合并组)2
研究一理论探讨“血-脉-心-神”一体观从血、脉、心、神四个维度对稳定型心绞痛进行了探讨,涉及疾病发生、演变和预后多个阶段。结合老年患者自身脏腑特点和血脉心神四个方面的变化,认为脾肾亏虚是该病的核心病机,心体受损是病变关键,治疗上应以益肾健脾法贯穿始终。研究二临床研究目的探究“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补天方治疗脾肾亏虚型稳定型心绞痛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起效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方法本研究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文献学习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调查分析消化系统肿瘤相关肠梗阻患者预后因素及联合中医药治疗获益人群的用药特征,探讨有效治疗措施;并记录临床症状,依据中医证素学,针对患者的主要病位、病性证素以进行探究,尝试为预防肿瘤相关肠梗阻的发生发展,和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肿瘤相关肠梗阻的科学化、客观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第一部分:按照纳、排标准和诊断标准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天津中医
目的(1)利用SMF-Ⅲ中医综合诊断系统探索建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病质的数字化量化辨识系统并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型分布规律。(2)研究消岩汤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病质气虚毒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1)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恶病质患者,利用SMF-Ⅲ中医综合诊断系统对患者进行客观化中医辨证并建立数字化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4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全型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肾性贫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确诊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4期未透析患者,共计213例。根据患者入组时有无肾性贫血,分为肾性贫血组(n=180)与非肾性贫血组(n=33),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资料及生化、血常规、血糖、
目的:本课题通过回顾IgAN患者的中医四诊及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分布规律,探究影响部分新月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提示IgAN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1.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IgAN患者151例,进行中医证型分布及统计学分析。2.依据肾穿刺活检结果,按照伴或不伴新月体进行患者分组:C0组为无新月体者,C1组为伴新月体者,进行中医证型、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