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55例多原发性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75年1月到2006年4月经病理确诊的多原发性癌患者155例,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对再发癌为大肠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155例多原发性癌患者中,男性148例,女性7例,首发癌发病年龄为44-91岁,中位年龄70岁,再发癌发病年龄为54-91岁,中位年龄77岁。同时性多原发性癌26例,异时性多原发性癌129例,首癌与次癌中位间隔时间65月(6月~381月)。共发生355个恶性肿瘤,其中192个位于消化系统,63个位于泌尿系统,55个位于呼吸系统,其他45个发生于甲状腺、乳腺、子宫、四肢、口腔、颌面部、鼻咽部、脑及血液系统。双原发癌115例,三原发癌36例,四原发癌3例,五原发癌1例。发生器官最多见于同一器官及同一系统。治疗原则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本组155例MPMNs中1、3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7.42%、45.16%及30.97%;33例SPCC患者的Ⅰ期、Ⅱ期、Ⅲ期、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0%、40%及33.33%及14.29%。对再发癌为大肠癌的多原发性癌各项临床指标,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间隔时间、病理类型、根治性手术及病理分期都与生存密切相关。而年龄、性别及首发癌部位与生存期无关。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仅间隔时间及是否行根治性手术与生存期有关。[结论]多原发性癌患者的好发部位与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密切相关;在积极治疗下,多原发性癌仍有相当高的生存率;应对肿瘤患者进行长期的认真的随访,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及积极有效的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背景与目的]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同其他肿瘤一样,大肠癌的发生也是细胞中多种基因异常表达的结果。基因的异常表达常与其突变相关,而基因突变在DNA复制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大肠黏膜由不稳定细胞构成,其DNA无时不处于复制过程中,因此DNA修复系统及机能的完整对保证复制保真性尤为重要。错配修复基因(genes Mismatch Repair genes,MMRgenes)是一种DNA修复基因,在整个修复系统中最早发挥作用,主要功能是清除在DNA复制过程中DNA聚合酶滑动产生①碱基-碱基错配;②插入一缺失袢。碱基-碱基错配损害主要影响非重复的DNA,从而导致单碱基的错配,表现为DNA复制错误(replication errors,RER),而插入-缺失环的形成会影响DNA重复序列,引起短重复序列的插入或缺失,亦可表现为微卫星的插入或缺失,从而表现为微卫星不稳性(microsatellite instablility,MSI)。自1993年第一个MMR基因hMSH2被成功克隆至今,人们已分离出9种错配修复基因,其中hMSH2、hMLH1基因是错配修复基因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现已明确MMR基因功能障碍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HNPCC)发病的遗传学基础。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错配修复基因的失活与许多恶性肿瘤如散发性结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膀胱癌、乳腺癌及肺癌等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大量文献报道对MSI存在的大肠癌患者应警惕多重癌发生的可能,然而对肿瘤组织进行基于PCR扩增的MSI分析需要做微解剖提取DNA和依赖特殊的设备,较烦琐昂贵、费时费力,不利于常规病理的应用,而且不能提示哪一个MMR基因有缺陷。有文献报道免疫组化及MSI分析两种检测结果之间有相当好的一致性,符合率高达90%~100%。且免疫组化技术应用目的基因抗体与目的基因结合,染色观察,方法准确简便、准确性高,能准确区分MMR基因突变致高频微卫星不稳定肿瘤与微卫星稳定肿瘤,是一种快速、经济、实用的方法。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通过检测散发性大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rcinoma,SCC)与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Metachronous Multiple Primary Colorectal Cancers,MMPCC)黏膜DNA错配修复基因蛋白的表达差异性,分析MMPCC的发生与MMR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MMR基因蛋白表达异常对多原发大肠癌发生及演进的意义。[材料与方法]多原发恶性肿瘤中异时性大肠癌25例标本来自解放军301医院病理科,散发性大肠癌30例标本收集于解放军306医院自2006年11月~2007年12月间手术切除的标本,所有患者手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分别检测SCC组、MMPCC组错配修复基因hMSH2、hMLH1的表达情况,将所得结果及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X~2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通过分析MMPCC癌灶中MMR蛋白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发生的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异时性大肠癌的发病机制。[结果]癌组织中MMPCC组hMLH1的失表达率显著高于SCC组,癌旁组织无显著性差异;hMSH2在两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失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MMPCC组中hMLH1的失表达率与年龄及肿瘤发生部位相关,与性别、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转移无相关性。MMPCC组中hMSH2的失表达率与转移相关,与年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相关性。[结论]1、大肠癌有hMSH2和hMLH1蛋白的表达缺失,且MMPCC组中hMLH1蛋白失表达率与SC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在MMPCC组高龄患者中hMLH1蛋白失表达率明显,提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肠粘膜发生错配的机会可能增加,这可能是高龄患者易患多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之一;3、近段结肠癌hMLH1蛋白失表达高于远段结肠癌。说明右半结肠部位黏膜DNA易发生错配性损伤,提示不同部位大肠癌的发病机制可能不同。4、hMSH2蛋白失表达较高的肿瘤可能易出现转移。5、检测MMR蛋白hMLH1/hMSH2有助于异时性多原发大肠癌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