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新的任务时,反应时会增加,从而产生切换代价。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试图利用不同类型的任务切换范式来揭示切换代价产生的神经机制。在本文中,我们假设任务切换代价的多元性,认为它主要源于三个过程:一是任务设置积极重建过程(Tast-Set Reconfiguration, TSR);二是先前任务设置被动消失过程(Task-Set Inertia, TSI);三是其他未知过程。本文利用不可预测的线索-任务切换实验范式,被试根据线索指示在颜色判别任务和方向判别任务间切换,记录分析不同线索-刺激间隔(CSI)和反应-刺激间隔(RSI)或反应-线索间隔(RCI)条件下14个被试的行为反应和脑电反应,研究任务切换和切换代价的行为、脑电相关性,从而找到任务设置重建过程和其他引起切换代价的过程的相关脑电成分。行为结果研究发现:当RSI或RCI保持不变时,增加CSI,反应时减小,切换代价减小,支持任务设置重建过程是切换代价的重要来源;当CSI保持不变,增加RSI(RCI),反应时和切换代价没明显变化,不能证明RCI决定的先前任务设置被动消失过程对切换代价有影响;当RSI保持不变时,增加CSI(减少RCI),反应时和切换代价均减少(增加),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两个过程对切换代价的贡献程度不同。线索相关脑电数据分析发现:当CSI较短(150ms)时,切换和重复trial的ERP波形中,均出现一个正尖峰(线索出现后425-475ms),但切换波幅高于重复,这与之前报道的差异性正波成分(differential positivity)相似;当CSI较长(600ms)时,同样也能观察到切换与重复相关波形的差异性正慢波(线索出现后400-600ms),这也证明了长CSI时对切换trial的预期准备过程;源定位结果显示背外侧前额叶和后顶叶皮层均与任务切换过程相关,且两者均与任务设置重建过程有关。刺激相关脑电数据分析发现:当CSI较短(150ms)时,切换和重复trial的ERP波形中,中央和后顶叶均出现一个正尖峰(刺激出现后275-325ms),但切换高于重复,这与线索相关ERP波形的425-475ms成分一致,这说明不管准备时间长短,刺激何时出现,这个差异性正波都会出现,这可能证明此成分是任务设置重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从而也支持任务设置重建过程理论,紧接着再次出现重复与切换波形的分离(刺激出现后400-500ms),且重复波形此成分幅度高于切换,我们认为此switch-related negativity反映了刺激诱发任务设置重建过程;当CSI较长(600ms)时,Fz和Pz位置在刺激出现后200ms就能观察到切换与重复相关波形分离,且一直持续到刺激出现后500ms左右,切换波形的平均幅度低于重复。这也证明了长CSI时刺激诱发任务设置重建过程出现更早;以上结果均说明了积极任务设置重建过程的完成决定了刺激诱发任务重建过程的触发。因此本研究支持任务切换的多成分模型和任务设置重建过程的多成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