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新巴塞尔协议即将施行这一大环境背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重考察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根源、特殊性、测量以及新形式下我国银行信用风险衡量与管理等相关问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框架。全文从五个方面展开:1、本文分析了旧巴塞尔资本协议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较为全面的阐述了新巴塞尔协议的创新之处和对各国商业银行提出的挑战。并从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的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与巴塞尔协议之间的差距,提出了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2、利用金融经济学的理论,从契约理论和非对称信息理论两个角度深刻的分析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产生的共同原因。模型结果表明,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契约的事前筛选和事后激励都对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函数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同时信息不对称也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3、在分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共性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论述了我国“转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殊性。本文认为,在经济转轨过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宏观方面积累了大量特殊的信用风险;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本身的治理结构缺陷以及转轨中银企之间的特殊关系从微观的角度决定了银行信用风险的形成机制。这种宏观和微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特殊性的根源。4、本文从传统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出发,指出了传统风险测量模型的无法克服的弊端。进而,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当前流行的在险价值法Credit Metrics模型、期权定价法KMV信用风险管理模型、Credit Risk+信用风险管理模型和CPV信贷组合模型的应用范围、前提条件以及风险测量过程。并且,实证研究了Credit Metrics模型在我国实际应用的效果。5、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对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框架进行了深入研究。设计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实施方案,该方案内容包括各级别客户违约概率的确定、各级别债项特定违约损失的确定、期限因素(M)的考察和债项风险权重的确定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并利用混和判别模型实证分析了违约概率问题。进一步,本文提出了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新视角,就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