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检测雌激素受体α基因PvuⅡ和xbaⅠ酶切多态性在冠心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和差异,分析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易感性的关系,探讨冠心病发病的遗传学因素,并为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冠心病患者236例,男性169例,女性67例,年龄64±11(40-88)岁,病例选自2004年4月至2006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五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经心电图动态改变及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升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6例,130例患者经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确诊;117例对照选自健康体检者或同期到我院住院的非CAD患者,男性75例,女性42例,年龄62±11(42-84)岁,并排除严重肝、。肾疾病的随机个体。研究对象间无血缘关系,均为中国南方汉族成人。
2.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价通过冠状动脉造影,两位术者分别对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左旋支和左主干阻塞病变程度进行评价。各主要分支存在50﹪以上狭窄定义为有意义病变,并根据累及支数定义为单支、双支或多支病变,累及左主干者计作2支病变。根据美国心脏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录分段评价标准和采用Genisini积分系统,对每支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定,每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最终积分为各分支积分之和。
3.临床资料的收集设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登记调查表,详细记录每一病例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生化指标、家族史及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4.基因多态性检验采集外周静脉血,用标准方案提取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的方法,获得冠心病组和对照组的ER基因Pvu Ⅱ、XbaⅠ多态性结果;
5.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通过X±S表示,均数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各组频数间差异比较用x<2>检验。检验的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基因型相对危险度以比数比(oddsratio,0R)表示。所有数据利用Excel数据库和SPSS11.0软件完成。
研究结果:
1.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ER α基因Pvu Ⅱ和XbaⅠ基因型频率观察数与期望数无显著性差异(在CAD组人群PvuⅡ、XbaⅠ基因型x<2>分别为1.817和0.519,P均>0.05,对照组人群Pvu Ⅱ、XbaⅠ基因型x<2>分别为0.934和0.383,P均>0.05),研究对象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表明本研究资料具有群体代表性。 2.Erα基因Pvu Ⅱ多态性分布特点及比较在中国南方汉族人CAD患者中Erα基因Pvu Ⅱ多态性中存在PP、Pp、pp三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9﹪、44.5﹪和35.6﹪,P、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2﹪和57.8﹪;与对照组相比,其基因型分布具有显著性差异(19.9﹪,44.5﹪3n 35.6﹪vs 9.4﹪,48.7﹪和41.9﹪,x<2>=6.387,P<0.05),表现为CAD组PP纯合子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9.9﹪vs9.4﹪.X<2>=6.297,P<0.05),CAD组P等位基因型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42.2﹪VS 33.8﹪,X<2>=4.625.P<0.05),PP纯合子与P等位基因携带者(Pp+PP)的OR(95﹪CI)为2.396(1.192-4.817),而P与P等位基因的OR(95﹪CI)为1.430(1.032-1.983)。急性心肌梗死亚组PvuⅡ的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性差异(17.0﹪,55.7﹪和 27.4﹪vs9.4﹪,48.7﹪和 41.9﹪,X<2>=6.325,P<0.05),表现为pp纯合子和P等位基因显著低于对照组(27.4﹪和 55.2﹪vs41.9﹪和66.2﹪,x<2><,1>=5.157,x<2><,2>=5.709,p<0.05),PP纯合子与P等位基因携带者(PP+Pp型基因)比较,其OR(95﹪CI)为0.523(0.298~0.918),p与P等位基因的OR(95﹪CI)为0.628(0.428~0.921)。
3.冠心病患者及对照人群的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分布特点及比较研究对象中Erα基因XbaⅠ多态性存在XX、Xx、xx三种基因型,分别占4.2﹪,24.6﹪和71.2﹪,X、x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6.5﹪和83.5﹪;对照组中三种基因型分别占3.4﹪,25.6﹪和70.9﹪,X、X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6.2﹪和 83.8﹪。两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X<2><,1>=0.168,X<2><,2>=0.009,P>0.05)。心肌梗死亚组XbaI基因型的频率分布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性差异(X<2>=2.624,P>0.05):两组间X与x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x<2>=2.737,P>0.05)。
4.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Erα基因多态性分布比较4.1 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Pvu Ⅱ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x<2><,1>=3.304,x<2><,2>=0.268,P均>0.05),xbaⅠ三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比较也均无显著性差异(x<2><,1>=5.938,x<2><,2>=4.919,P均>0.05)。 4.2 CA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在Pvu Ⅱ多态性的三种基因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33,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PP纯合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积分显著高于Pp基因型(15.50±10.58vs10.75±8.03)及pp纯合子(15.50±10.58 vs 10.57±7.03)(t<,1>=2.584,t<,2>=2.431,P<0.05),而Pp、pp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7,P>0.05)。XbaⅠ基因多态性之间病变程度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38,P>0.05)。
5.Erα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5.1 CAD组Pvu Ⅱ基因多态性与CAD危险因素比较,可见基因型分布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现为pp纯合子的HDL-C水平显著高于P等位基因携带者(PP+Pp)(t<,1>=2.697,t<,2>=2.735,P<0.05),而Pp、pp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7,P>0.05);
5.2 CAD组XbaⅠ基因多态性与CAD危险因子比较,可见基因型分布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6.Erα基因多态性在研究对象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以55岁为标准,将研究对象分成“<55岁”和“≥55”岁组,CAD组和对照组中PvuⅡ和XbaⅠ三个基因型在组内和组间年龄间差异均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等位基因P与p、X与x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7.Erα基因多态性在不同性别研究对象中的分布情况CAD组和对照组中Pvu Ⅱ和XbaⅠ三个基因型在组内和组间男女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等位基因P与p及X与X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
8.CAD组及对照组中基因多态性及CAD相关危险因素与CAD发生的综合分析对CAD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及ER α Pvu Ⅱ和XbaⅠ的三种基因型,以及将Pvu Ⅱ基因型分成PP与非PP两类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baCkwalk:LR法),结果依次显示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PvuⅡ的PP型与CAD的发生相关,说明PP基因型是CAD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1.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存在着Erα Pvu Ⅱ和XbaⅠ基因多态性;
2.在中国南方汉族人群中ER α Pvu Ⅱ基因多态性与CAD和AMI相关,PP基因型的个体对CAD更易感,P等位基因可能是CAD独立遗传危险因子;PP纯合子的CAD患者Genisini积分较高,提示Pvu Ⅱ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相关;
3.Erα XbaⅠ基因多态性与CAD或AMI无相关;
4.不同病变程度的CAD患者中,Erα Pvu Ⅱ或XbaⅠ基因多态性与年龄和性别无相互影响;
5.在CAD患者中,Erα PvuⅡ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CAD的经典危险因素无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