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不平衡发展中存在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世界科学活动中心(以下简称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与转移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或社会历史过程,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和高度重视。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包括世界科学中心的概念、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时间与空间特征、影响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社会条件、科学中心转移规律的社会意义等众多内容。 目前,对于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各国学者已从宏观的和统计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它转移的一般历史过程,即意大利(1540—1610 年)、英国(1660—1730 年)、法国(1770—1830 年)、德国(1810—1920 年)、美国(1920—)。但目前,对于世界科学中心的制约条件与形成模式,则既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又存在着一些误解。 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条件与模式是一项内容复杂、规模庞大的课题,它涉及到历史上作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那些国家的思想变革史、教育发展史、经济特别是工业发展史、科学技术史、军事战争史和社会变革史等各个方面,这些复杂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科学的发展过程及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笔者在文中利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对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这一问题做比较分析,同时针对这一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释;并就决定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模式(或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社会制约条件)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与探讨。本文首先对近代以来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五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具体条件分别进行历史考察,其次探讨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性,然后,在结合科学发展的内在规律与科学发展的外史的基础上抽象总结出近代以来世界科学中心的形成模式,最后落脚于我国的科学发展状况,并对我国是否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科学中心进行预测,以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促进“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良性循环提供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