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从而为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靶区的勾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胸外科确诊,并行食管癌根治术的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重点探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发病部位、肿瘤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的关系,分析其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1.31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共检出15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48.90%,共检出3581枚淋巴结,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数目11枚,有癌转移的淋巴结个数为562,淋巴结转移度为15.70%。2.各组淋巴结中转移度较高的是2、4、5、7、8M、8L、16、17、20组淋巴结,转移度较低的是1、3、6、9、10、15、18、19组淋巴结。3.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共3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35.48%,共清扫淋巴结321个,淋巴结转移度为13.40%,淋巴结分组转移度较高的为1、2、4、5、7、9组,转移度分别为16.67%、29.73%、24.00%、16.67%、16.21%、16.67%(>13.4%);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共187例,淋巴结转移率为47.06%,共清扫淋巴结1931个,淋巴结转移度为14.81%,淋巴结分组转移度较高的为2、4、5、7、8M组,转移度分别为16.67%、16.67%、22.22%、22.63%、21.07%(>14.8%);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共101例,淋巴结转移率56.43%,共清扫淋巴结1329个,淋巴结转移度为17.53%,淋巴结分组转移度较高的为4、5、7、8L、16、17、20组,转移度分别为17.86%、18.52%、17.74%、21.74%、24.42%、21.51%、21.74%(>17.53%)。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从胸上段到胸下段逐渐增加,以胸下段为最高。4.胸上段食管鳞癌的颈部、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16.7%、21.4%)明显高于胸中、下段,胸中段食管鳞癌中纵隔转移率(19.7%)明显高于胸上、下两段,胸下段食管鳞癌向腹部淋巴结转移率(21.5%)明显高于胸上、中段。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与分化程度、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癌栓有关,低分化、病变长度>3cm、浸润至外膜、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切缘情况无关。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胸上段食管癌1、2、4、5、7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胸中段食管癌2、4、5、7、8M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胸下段食管癌4、5、7、8L、16、17、20组淋巴结转移度较高。2.肿瘤病变长度、浸润深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淋巴结转移与病变越长、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癌栓有关,且病变长度>3cm、浸润至外膜、低分化、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勾画靶区时应综合考虑以上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