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SH技术研究茶树被茶尺蠖取食诱导的基因差异表达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xhl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虫害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中优质和高效的主要限制因子,而茶树对害虫取食后所诱发的防御反应分子机制至今不清;同时常绿木本植物对害虫取食诱导防御的分子机理研究相当缺乏。本论文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在茶树叶片被主要害虫-茶尺蠖取食后,对茶叶中诱导表达的基因进行了筛选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研究了与重要防御功能相关的差异表达片段(TDF)的表达特征和在不同品种间的表达变化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稳定可靠的SSH技术体系,为后续研究不同样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提供了技术保障。(2)通过对正向差减文库中包含的诱导表达cDNA片段进行克隆鉴定,并对长度大于200bp的片段进行测序,最终获得了280个TDF的序列。按照长度大小进行分类:长度在200bp-400bp之间的TDF有151个,占总量的54%;长度在400bp-600bp之间的TDF有101个,占总量的36%;长度大于600bp的TDF有28个,占总量的10%;通过Blastx比对显示:与已知功能基因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的的TDF有157个,占总量的56%;为推测蛋白的克隆子有19个,占总量的6%;没有任何匹配的有104个,占总量的37%。并已将其中的271个TDF序列登录在GenBank中(GW342615 - GW342885)。(3)对其中144个诱导表达基因的推测功能进行分类得出的结果表明:可能与蛋白质代谢相关的基因有31个,占总体的21%;与光合作用和初级代谢功能相关的有18个,占总体的13%;与转运类蛋白功能相关的有11个,占总体的8%;与转录功能相关的有12个,占总体的8%;与信号转导功能相关的有11个,占总体的8%;与脂类代谢和次级代谢功能相关的分别有7个和13个,分别占总体的5%和9%;与逆境与防御功能相关的有22个,占总量的15%;与植物体其他代谢途径相关的有19个,占总量的13%。(4)依据现有相关植物对害虫防御机制的报道分析得出茶树被茶尺蠖取食诱导可能所涉及的防御途径:与直接防御相关的有4个TDF,分别涉及咖啡碱合成酶(TDF-55、88)、黄酮醇合成酶(TDF-72、146)、精氨酸酶(TDF-2)和半胱氨酸酶抑制剂(TDF-144);与间接防御相关的有7个TDF,分别涉及绿叶性挥发物、芳香族挥发物和萜烯类挥发物生物很成相关。(5)通过定量PCR对诱导表达基因的表达量的分析,我们发现茶树受到茶尺蠖取食危害后,与不同防御机制相关的TDF上调表达量是不同的,且其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和在不同品种间表达量也存在差异。例如咖啡碱合成酶(TDF-55、88)和黄酮合成酶(TDF-72、146)受茶尺蠖取食后不同的时间里,二者都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出现增加的现象,但是咖啡碱合成酶在取食后4小时增加的幅度明显比黄酮合成酶大。不同茶树品种被茶尺蠖取食诱导后,其诱导的差异片段的上调表达量也有不同。例如其中龙井43被取食后,TDF-73上调表达倍数比舒茶早高出最多,达到74.5%,TDF-55和TDF-139次之,分别比舒茶早高出57.8%和57.1%,TDF-40仅比舒茶早高出11.9%。而对于TDF-72和105来说则是龙井43的上调表达倍数比舒茶早低,分别为53.4%和26.9%。
其他文献
本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温州蜜柑(Citrus.unshiu Marc cv.)果实上分离柑橘黑腐病原菌,结合形态学与rDNA-ITS序列分析确定该病原菌为柑橘链格孢(Alternariacitri),并对其生物学特
本试验在盆栽的条件下,用西芹根物质(根提取物和根际区物)不同溶剂、不同浓度的浸提液在黄瓜幼苗期进行灌根处理,以研究其对黄瓜植株生长和枯萎病病菌的化感效果,同时对浸提
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200 mg?L、400 mg?L、800 mg?L)硅酸钠,研究干旱胁迫下龙眼苗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相对含水量、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抗氧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