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内服刑人员亲社会倾向培育的社会学研究——基于湖北省J监狱的实证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jia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倾向是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并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认知、意愿、和态度。监内服刑人员由于其违反了社会规范,受到了社会制裁,从社会学视角来看,其服刑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矫正反社会性和培育亲社会倾向的过程。 通过对湖北省J监狱的实证调查来分析监内服刑人员对亲社会的认知、意愿和态度,探讨不同特征(如刑期、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监内服刑人员亲社会倾向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对于提高司法资源利用效率和监内改造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为绪论、理论探讨、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四个部分。通过研究,形成如下基本结论: 第一,从整体上看,监内服刑人员的亲社会倾向较低。 第二,不同特征(刑期、经济状况、婚姻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独生子女等)监内服刑人员的亲社会倾向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刑期越长,其亲社会倾向越低;独生子女服刑人员与非独生子女服刑人员相比,其亲社会倾向较低;离异的服刑人员与未婚或已婚的服刑人员相比,其亲社会倾向较低;家庭经济状况越差的服刑人员,其亲社会倾向较低;父母亲文化程度低的服刑人员,其亲社会倾向较低;监前经常居住地在农村或乡镇的服刑人员,其亲社会倾向高于入监前经常居住地在中小城市的服刑人员。 第三,影响监内服刑人员亲社会倾向的主要因素是人际信任、入监前经常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父母亲文化程度、客观支持等。 第四,培育监内服刑人员亲社会倾向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提高服刑人员对亲社会规范的主观认识水平和角色扮演能力:加强服刑人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的培育;提高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水平和人际信任水平;完善罪犯改造质量评估制度等。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嵌入,博客正在兴起并且显示出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随着虚拟技术的进步,博客的个人性、趣味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特征使得博客
本文对以河南辛村为个案,对基督教与乡土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基督教的出现为村民因农村公共保障和公共物资缺失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替代,同时,各类各
本文通过对马连洼村在不同时期的医疗制度、医疗机构、医疗人员、运作模式以及变迁过程进行历史的描述,再现了该村建国以来的医疗卫生状况及其变化过程,凸显出医疗卫生体制在不
国际上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50-60年代,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兴起,但直到80年代,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才真正到来。在这几十年中,对生活质量的研究经历了关注
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人群体以及有农民身份的新工人群体的整体地位受损,弱势状况明显。作为社会关怀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关工人群体及其相关的社会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