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对象为中风后抑郁症病人。治疗组(穴位埋线、基础治疗和常规针灸治疗)与对照组(基础治疗和常规针灸治疗,不埋线),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基础治疗:(1)所有病人均进行中风的一般治疗;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2)所有病人都进行中风后康复的常规针刺治疗(取患侧的穴位)。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环跳、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头针:对侧顶颞前斜线。(3)所有病人都进行主动或帮助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包括对病人瘫痪肢体关节和肌肉的活动。(4)所有病人均针刺水沟、内关双、神门双、太冲双,水沟用雀啄泻法,神门平补平泻,内关、太冲用泻法,每穴行手法1分钟,每5分钟1次,留针30分钟。分组治疗:(1)穴位埋线取穴:肝气郁结型:心俞、肝俞、肺俞、肾俞均双取;心脾两虚型:心俞、脾俞、肺俞、肾俞均双取。(2)穴位埋线操作:常规皮肤消毒,将000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cm等长线段,置于75%酒精中浸泡30min备用,取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将针头刺入穴位,直刺约30mm,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芯由直径0.3mm×长40mmm毫针剪成平头改成),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敷无菌棉球以胶布固定。每周一次。对照组只做基础治疗和常规针灸治疗,不埋线。试验期间均不得使用有治疗作用的其他药物治疗。各组每周常规针灸均治疗5次,3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可比性检查:两组治疗前各指标情况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疗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临床疗效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46.67%,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40%,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16.67%,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前后抑郁、悲观、烦躁、不寐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抑郁、悲观、烦躁、不寐等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前HAMD量表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t=21.92,P=0.00)、对照组(t=21.93,P=0.00)治疗后与治疗前HAMD量表积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HAMD量表积分比较(t=9.23,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HAMD量表积分差值比较(t=2.92,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试验组(t=16.45,P=0.00)与对照组(t=16.43,P=0.00)治疗后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t=3.2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值比较(t=3.61,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P=0.82)。具有可比性。试验组(t=16.44,P=0.00)、对照组(t=16.43,P=0.00)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t=1.53,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t=4.50,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观察: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针灸配合埋线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疗效与普通针灸疗法相当。而针灸配合埋线疗法比普通针灸疗法更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