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自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经历了从传统的封建帝制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痛苦历程。在这个历程中,知识分子面临着来自外部世界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双重压力,他们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成为文化上、生活中的“钟摆人”。知识分子群体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表现对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觉新、瑞宣作为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过去对他们从各个角度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在文化和社会转型研究领域,此类知识分子“钟摆式”的表现尚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本文拟从觉新和瑞宣两个“钟摆人”的典型代表入手,从对他们的比较中总结其行为表现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对他们性格特征和前途命运进行了剖析,从而探索知识分子在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和必然归宿。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比较了两个典型的“钟摆人”-觉新和瑞宣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其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同的家庭地位:都是传统大家庭的长子;2、相同的教育背景:都是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背景下接受的家庭和学校教育;3、相同的婚姻状态:虽然对婚姻都充满了憧憬,却都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并表示出了相对满意;4、相同的思想状态:都经历了思想破产,但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在他人的鼓励下重新萌发了希望;5、相同的人生经历:都经历过“送弟”和“丧子”的典型经历。其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1、虽然同处于新旧社会的转型时期,但时代背景不尽相同;2、虽然都是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庭背景有区别;3、虽然人生经历大体相同,但瑞宣体验到的抗日战争的大背景对他产生着独特的影响;4、虽然都表现出“钟摆人”的行为特征,但是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瑞宣却相对更加倾向于行动;5、受时代特征的影响,觉新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家庭纠纷,而瑞宣面临的困境则是民族矛盾;6、瑞宣比觉新多了国民意识的成分;7、觉新的眼界还比较狭隘,而瑞宣却具备了从国家和国际的角度看问题的意识。8、在觉醒之后,觉新的行动能力仍然较弱,而瑞宣却最终投身于抗日战争的大潮。
第二章在对两个“钟摆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钟摆人”的典型特点。本文认为,“钟摆人”的性格是功利和温和的,他们的思想常常在新旧之间来回反复,他们的思想虽然发展但非常缓慢以至于落后于同辈人,他们的思想发展受到了不自信的极大制约,他们走上反抗道路的直接原因总是被动和被迫的,他们的反抗付出了个体生命乃至家国的几近灭亡的惨痛代价。
第三章在总结了“钟摆人”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他们思想的成因。本文认为,“钟摆人”之所以表现出“钟摆”的思想特征,主要原因是受到了礼教的桎梏、受到了传统的私塾教育的深刻影响、受到了传统文化中不良因素的长期浸淫、受到长子身份的影响。
第四章觉新和瑞宣最终还是在犹豫中挣扎前进,完成了人生观由无抵抗主义到抵抗的转变,尤其是时隔短短二三十年,瑞宣就表现出了比觉新更多的自信,这充分表明了历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新与旧的激烈碰撞中,在新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必将走向解体,传统的社会也终将一去不返,传统的知识分子也必然会逐步摆脱“钟摆人”的影子。
第五章虽然正在发生着突变,但“钟摆人”的形象仍然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钟摆人”还将在长时间内是社会的普遍存在,“钟摆人”的形象是是传统社会的象征。“钟摆人”要创造光明的前景,必须改变保守、犹豫的性格特点,与此相应,传统社会要不断进步,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乐观主义精神为支撑;传统文化要获得新生,必须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