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又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发展中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愈演愈烈的就业竞争是当今的现实社会环境。在这样白热化的就业竞争中,刑释人员毫无疑问是就业群体中极为特殊的一部分,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与社会环境脱节、入狱前缺乏职业技能、接受义务教育的程度总体来看比较低,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出狱后面临的社会歧视。刑释人员面临极大的就业困难,这部分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问题是人们想象不到的,也是普遍被忽视的。从山东省的情况来看,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服刑人员刑满释放后回归社会,在这个特殊的庞大群体中,每年有2/3以上无法找到工作或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从现实情况来看,做好刑释人员再就业工作不仅能够体现监狱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的成果,同时能够在治理体系中完善社会管理的创新,也有利于进一步打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解决刑释人员再就业的过程中,政府也可以创新社会管理手段,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也正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阐述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因此,对刑释人员再就业问题进行研究,使服刑人员在释放后能成为合格的、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意义深远,在这其中,基层政府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是论文研究的内容。论文的入手点是基层政府推动刑释人员再就业现状的分析,以L县和X县为例,总结归纳L县和X县政府职能部门推动刑释人员再就业的措施,分析了刑释人员再就业的现状差异,随后对基层政府推进刑释人员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影响刑释人员就业的各项因素,最后提出基层政府推进刑释人员再就业的改进策略。对刑释人员再就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需要自身、社会、政府共同努力,但是,目前对刑释人员的再就业中政府职能、政府行为、政府责任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基层政府。因此,基层政府及其各职能部门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如何更好的帮助刑释人员再就业,这是本文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论文总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做了介绍,同时介绍了国内外在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还包括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第二章节主要对基层政府、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再就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标签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阐释,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第三章节为实例分析部分,对L县和X县两地基层政府所做的工作做了总结,对两地刑释人员再就业现状做了详细分析;第四章节对基层政府推动刑释人员再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是刑释人员再就业研究的重要补充。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就业技能培训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基层政府安置帮扶工作缺乏成效、就业安置难度大。原因主要有:监狱和基层政府对接不畅、基层刑释人员的就业环境存在许多差异、异地联动帮教机制未完全建立、刑释人员作为特殊群体自身存在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就业安置较薄弱、社会对刑满释放人员的接纳程度不够。第五章节在前四部分的基础上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去标签化,提出基层政府推动刑释人员再就业的改进策略,包括明确职业技能培训的目标、全面优化落实安置帮教工作、强化社会力量介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