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和职业幸福感现状,探讨影响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为减轻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和提高职业幸福感提出建议。方法:1、本研究采用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人类服务工作者版(MBI-HS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职业幸福感量表和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江苏省12家精神专科医院512名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2、分析2004-2015年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文献,研究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1、调查人群中,83.44%存在中到重度的情感衰竭;88.68%存在中到重度的去人格化现象;96.02%个人成就感偏低;49.27%的被试者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感。2、不同的年龄、学历、健康状况、职业兴趣在情感衰竭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情感衰竭维度与消极应对方式、学历呈正相关(r=0.19,P<0.01;r=0.10,P<0.05),与年龄、工作年限、健康状况、职业兴趣、领导管理、薪酬、工作晋升空间、同事关系、激励机制、自我价值体现、组织认同等组块呈负相关(r=-0.11,P<0.05;r=-0.10,P<0.05;r=-0.20,P<0.01;r=-0.20,P<0.01;r=-0.15,P<0.01;r=-0.23,P<0.01;r=-0.10,P<0.05;r=-0.15,P<0.01;r=-0.17,P<0.01;r=-0.28,P<0.01;r=-0.17,P<0.01)。3、不同的岗位、聘用制、婚姻状态、健康状况、职业兴趣、医院级别在去人格化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去人格化维度和消极应对呈正相关(r=0.22,P<0.01),与职称、健康状况、职业兴趣、领导管理、薪酬、工作晋升空间、同事关系、激励机制、自我价值体现、组织认同等组块呈负相关(r=-0.10,P<0.05;r=-0.20,-0.24,-0.23,-0.29,-0.25,-0.22,-0.21,-0.29,-0.22,P<0.01)。4、不同的职称、职业兴趣、医院级别在个人成就感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人成就感维度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12,P<0.05);职业幸福感与积极应对呈正相关(r=0.20,P<0.01)。5、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自身健康状况、工作年限、学历、职业兴趣、应对方式、自我价值体现、薪酬、工作晋升空间和同事关系。6、职业倦怠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及个人成就感各维度与年代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532、-0.536、-0.621,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1)江苏省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较严重,职业幸福感不容乐观。(2)职业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职业包括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个体因素包括职业兴趣,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工作年限,学历;组织因素包括薪酬,自我价值体现程度,工作晋升空间,同事关系。减轻职业倦怠需要从个人、医院管理及社会等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和干预。(3)职业倦怠与年代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