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纸已成为当前造纸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但是废纸中的胶黏物问题对纸机运行和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日益加剧。生物酶技术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受限于微细胶黏物检测技术的滞后,生物酶的作用结果缺乏精确的数据支持,桎梏了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选用纤维素酶、酯酶、漆酶和脂肪酶等四种作用机理不同的生物酶,分别以单一和复配的方式作用于白水微细胶黏物,利用激光流式技术结合荧光示踪剂示踪的方法,分析生物酶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在系统条件影响下的特性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物酶作用后的净化方法及其可能的机理,还就此方法对工厂网下白水中富集的微细胶黏物的净化进行了验证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单一酶作用后,白水微细胶黏物被降解为尺寸更小的粒子,由于酶作用机理和用量影响,分散后的微粒尺寸分布特点各不相同,与聚集行为往往同时发生,分散或者聚集程度强弱又受系统条件的影响各有不同:(1)纤维素酶间接作用后的胶黏物,其微粒的分散/聚集同时存在,酶用量不同微粒尺寸分布特点不同。当低酶用量作用后,小尺寸范围内的胶黏物微粒数量较多,受到剪切力较弱时,随着时间的持续,发生聚集;当较高酶用量作用后,小尺寸范围的胶黏物微粒数量减少,变化相对复杂,在小粒径范围内的微粒受升温影响会出现分散,而大粒径范围内的微粒则出现明显的聚集。(2)酯酶直接作用于胶黏物后同样出现分散/聚集同时发生的现象,但是酶作用后的微粒尺寸分布受酶用量的影响不大,但是分散/聚集状态较为敏感,受时间持续、温度升高和剪切作用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不稳定现象加剧;同时,剪切力较小时,随着白水温度的升高,被切断分散的微细胶黏物粘性增大易于聚集。(3)脂肪酶直接作用于含有甘油三酸酯成分的微细胶黏物微粒促使其分散,同样出现分散/聚集同时发生的现象,酶用量对胶黏物微粒尺寸分布特点影响不大。当酶用量较低,作用后的胶黏物微粒受到的剪切作用增强,分散趋势较强;当酶用量稍高,作用后,胶黏物微粒在低剪切作用下分散,在高剪切作用下聚集。(4)漆酶间接作用于胶黏物微粒,促使其分散,并同样分散/聚集同时发生,受酶用量影响胶黏物微粒尺寸分布特点不同。当酶用量较低,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随时间的持续出现明显的聚集,剪切作用对其分散/聚集影响不大;当酶用量较高,剪切作用促使漆酶作用后胶黏物微粒趋于聚集。纤维素酶和酯酶复配作用后,当两种酶分别占据优势的用量作用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小粒径范围内的粒子聚集比其他尺寸范围内的更为明显;当两者用量相等条件下作用后,随时间延续,大粒径范围内的微粒分散加剧,同时小粒径范围内分散同时的聚集趋势也更为明显。此两种酶复配作用后的胶黏物微粒分散/聚集受温度和剪切作用影响较小。经过纤维素酶、酯酶、脂肪酶、漆酶作用后的样品以及空白样的微细胶黏物平均净化效率,分别为35.99%,27.20%,18.87%,18.55%和11.45%,酶作用后的微细胶黏物净化效率有明显提高。可能的机理为:生物酶作用后新生成的小粒径微粒的新截面表面能相比原有的颗粒表面更高,该面更容易黏附在疏水性材料表面,因此净化效率提高。但生物酶作用后的胶黏物粘性降低,随着时间持续,黏附在疏水性材料表面的部分颗粒会在外力作用下脱落,从而引起净化效率出现较小程度的波动和降低。酯酶、脂肪酶、漆酶作用后的工厂网下白水样,用同样疏水性材料黏附净化的效率分别为2.46%、19.50%和1.14%,比空白样的黏附效率0.91%提高许多,符合上述机理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