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符号在纪实类电视节目中的运用研究——以北京卫视《档案》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作为一档对于人文历史和军事题材等揭秘性的纪实栏目,自2009年4月2日开播以来受到业界、学界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完成了栏目品牌的树立和频道亮点的打造,与同类题材电视栏目的优势之处显而易见。在这档节目中非语言符号的灵活运用对获得高收视的巨大成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具的灵活使用、主持人的体态语言以及副语言这些非语言符号起到了在电视媒介上构建起与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  本文利用文献综述法,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针对电视节目中出现的语言符号进行归纳整合,发现电视节目已不再单纯的依靠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而是在语言符号基础之上多样地使用非语言符号,让节目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带给受众新颖奇特的观赏感受。在此基础之上作者选取了北京卫视的自创栏目《档案》为研究文本,将《档案》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筛选出来,包括“时空、道具、色彩、着装、体态语”五种要素。以听觉与视觉类非语言符号形式为主,对节目中的五类元素进行分类总结,同时运用传播学、符号学等学科知识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并按照非语言符号的功能与表现形式为主要框架结构,对《档案》的非语言符号的成功运用进行深入解读,从而探寻在电视节目中如何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一些规律和内在联系。  文章第一、二章是对非语言符号的相关理论概述,结合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归纳出常应用于电视节目中的非语言符号。第三章以《档案》栏目为分析文本,针对其节目中丰富多样的非语言符号对符号元素进行解析,并结合节目自身特色总结出该节目是如何将非语言符号成功应用于纪实类栏目中。最后对其文本进行分析,找出其栏目特色,为相似的节目在利用非语言符号时提供成功经验。
其他文献
在整个90年代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一直显现着比较活跃的势头。放眼当今艺术品拍卖市场,陈逸飞成名巨作《黄河颂》在2007年嘉德拍卖场上创下其人油画作品的最高价4032万元
新疆喀什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具有古老、浓郁的民族特色。喀什市是新疆唯一的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喀什的建设目标是“拉大城市框架、铸造城市风骨
期刊
人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具体在商业活动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载体就是展示设计与展示空间。时代的发展,人性的关怀体现在交流与对话的重视程度,怎样使消费者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去接
李成作为北宋初期著名的山水画大家,有“古今第一”之誉。他擅画郊野平远辽阔之景,山水气象萧疏。画法简练,喜用淡墨。山石有“卷云”,寒林如“蟹爪”,与范宽、关仝并称“三家鼎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