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持续扩大的经常账户失衡,主要是持续扩大的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经常账户顺差。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扩大的的经常账户逆差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持续扩大的经常账户顺差表明资本长期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这与认为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的标准观点不一致。对于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当考察经常账户失衡的历史动态演进过程时,我们发现一国经常账户转变与其内部经济结构的变动密切相关,当一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制造业比较发达,其经常账户往往趋于顺差,不管是金本位时期的英、法、德等国还是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德国,甚至21世纪以来的新兴市场国家都是如此;当一国处于后工业化或经济虚拟化发展阶段,其经常账户往往趋于逆差,无论是80年代以后的美国,还是90年代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以来的英国,以及1999年欧元诞生后的部分欧元区国家都不例外。因此,本文认为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根据研究,本文发现经常项目的国际收支失衡与国内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程度有直接关系,也与国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比例有密切关系。本文试图从经济结构变动视角,尤其是从经济虚拟化视角分析经常账户失衡。需要指出的是,经常账户失衡不仅反映一国进出口之间的缺口,同时也反映一国投资与储蓄之间的缺口。因此,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时分别从净出口和投资-储蓄视角,分析经济结构对经常账户的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运用跨国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在理论和经验分析之后,我们又进行了案例分析,重点考察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常账户失衡,并从经济结构视角对美国和新兴市场国家经常账户失衡特征进行了解释。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历史动态演进过程看,可将经常账户失衡格局的变迁分为六个时期,而进入21世纪后经常账户失衡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发达国家持续扩大的的经常账户逆差和新兴市场国家持续扩大的经常账户顺差。第二,不管是从投资-储蓄视角,还是从净出口视角均表明经常账户是由一国内部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即一国经济虚拟化程度或去工业化程度决定的。第三,经常账户与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经济虚拟化程度和去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一国经常账户会趋于逆差;同时,经常账户持续逆差也会进一步加深一国经济虚拟化程度和去工业化程度。第四,经济虚拟化程度与一国经常账户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着鲜明的门限特征。当经济虚拟化程度不断跨越门限值时,经济虚拟化减少经常账户的效应不断增强,经常账户逆差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净流入越来越多,一国面临资本流入“突然”停止的风险不断上升,虚拟经济“介稳性”遭到破坏的可能性不断提高。第五,经常账户失衡蕴含着风险,为实现更平衡的全球经济发展,美国和欧洲部分经常账户逆差国应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增加国内储蓄,包括实施可持续的财政政策。而中国这样的经常账户顺差国应积极对外输出资本、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促使金融体系从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和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