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客运枢纽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不同交通方式在功能上有机的结合、相互协调,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交通系统的整合效益。由于我国在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和运营管理经验上的不足,导致部分枢纽内各交通方式未能实现良好的换乘衔接,例如主导交通方式与衔接交通方式运能不匹配,主导交通方式与辅助交通方式在时间上未能实现良好衔接,增加了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枢纽整体效益发挥,降低了服务水平,在一定情况下甚至会影响枢纽的运营安全。因此,如何进行综合客运枢纽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效协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综合客运枢纽交通方式协调问题的内涵和目标的基础上,首先分析换乘乘客属性、运营支出、各方式运输能力对运能协调的影响,给出运能匹配度计算方法及分级标准,从系统费用最小的角度出发,考虑运能匹配度约束建立运能协调优化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到各交通方式运能分配比例,进而实现运能结构调整。其次分析综合客运枢纽主导交通方式客流到达时变特性,将乘客换乘时间费用量化,以乘客换乘时间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不同时段(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主导交通方式与常规公交、轨道交通方式之间的协调调度模型,并通过Matlab软件工具箱中fminbnd函数求解,得出最优发车间隔;利用排队论分析主导交通方式与出租车的协调问题,通过M/M/1///FCFS模型求解在乘客期望的排队时间和排队长度下的最小服务车辆数。最后,以辽阳市综合客运枢纽为实例,将文中所建立的模型进行实际应用。利用VISSIM软件仿真常规公交发车间隔优化前后的服务水平变化情况,通过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优化后的分时段发车间隔下候车乘客的排队人数明显减少,同时乘客在高峰时段和平峰时段的平均候车时间分别降低了40%和31.2%,这说明文中模型可以较好的解决协调调度问题,可为调度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